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蒙医药学在民族医药学中的地位与现状,论述了构建蒙医药学基础资源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蒙医药学基础资源信息平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2.
《西藏科技》2007,(12):F0003
藏医药学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员。藏医药学是藏族先辈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治愈疾病的有效性、施治药物的独特性是藏医药学得以传承下来和继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不仅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以严谨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临床疗效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  相似文献   

4.
《云南科技管理》2009,(6):73-73
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建成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病床编制100张,开设了傣药科研科、傣药制剂室、傣医骨伤科、傣医传统治疗中心等10多个临床科室。目前,医院已列入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民族医院建设,新的傣医院正在建设中。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民族医药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就有汉、藏、蒙等共16种民族医药和1.2807万种传统中药资源.其中,仅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  相似文献   

6.
<正>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建成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病床编制100张,开设了傣药科研科、傣药制剂室、傣医骨伤科、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4,(4):72-73
<正>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上,藏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明。藏医药学,不仅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是最具神奇色彩、最有科学价值的精华部分。藏医药文化是藏族人在本土医学经验基础之上,博采众医学之长而形成的医药诊疗体系。然而,古籍文献丢失、人才紧缺,传统藏医药学的发展却面临多重障碍。为了保护与传承藏医药文化,藏医学正式被列入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籍文献的散落和丢失,是藏医药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为了保护古籍,位于青海省的藏医药研究所编纂了我国迄今规模  相似文献   

8.
藏医药学是一门多元分流、博大精深的民族医学体系.西藏藏医学院藏医药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文献及基础研究、项目开发应用等方面都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任伯君 《现代情报》2002,22(9):66-66,5
为了更好地利用网上医药学信息资源,本文介绍了网上医药学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方法,并给出一些医药学方面的重要网址。  相似文献   

10.
刘向明     
《今日科苑》2014,(3):3
<正>刘向明是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数学专业出身,后转向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研究领域。在开展医学、生物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中,他破解了传统医药研发的新兴领域反向药理学中的关键问题,重塑了民族医药学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1.
赵毅 《科技管理研究》2016,(12):119-124
从知识特性和存续状态两个维度对西藏地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二维划分,建立从存量型传统文化元素向增量型创意文化成果生成的知识转化循环路径模型。目的在于疏通运用新兴科技来开发和利用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路径和管理机制。通过从传统存量文化元素中提炼和挖掘隐性经验和价值观念,植入并结合新兴科技、传媒技术手段,借鉴典范创意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来向文化市场逐步推出和测试阶段性创意成果,通过新生创意文化成果的积累来不断丰富、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传统中药被认为“无任何毒副作用”,老百姓在看病时很多人也会首选中医中药.但愈来愈多的医药学研究发现,一些传统中草药正在损害国人的肝脏.长期、大剂量的服用中成药和草药,均可能造成致命损害.  相似文献   

13.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旗帜,它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武术入奥的良机,但武术入奥未能成功,这给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敲响了警钟,应该加大力度推广与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提高它的影响力,改进现有的发展模式,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学校化、市场化、大众化,进而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更适合时代的要求:在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蕴藏着民族历史、哲学、宗教、医学等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包含了许多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基本知识理论,极具文化传承价值和教育开发价值.在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创新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性、娱乐性和民族性特点,有助于打破以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模式刻板的教学困境,促进内容多样性和教学趣味性的提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最终切实完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笔者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GL213)过程中,通过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的详细阅读,展开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策略加以阐述. 田菁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属于"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优秀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章,主要立足于体育教育发展视角对课程资源开发展开了详尽研究.总体来看,该书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是当今世界上留传下来的惟一具有完整理论系统和实践经验的民族医药学,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传统剂型制剂工艺粗放、服药量大,机体吸收率底,很难充分发挥其功效。尽管现代中药制剂如滴丸,注射剂等新剂型相继问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但要真正实现中药产业的国际化,就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近37年以来,我坚持不渝地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学,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把我国传统医药学提高到当代水平,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以下一些成果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以及和有关单位合作取得的:(一)传统活血化瘀理论、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  相似文献   

17.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蒙医药学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蒙医药学专家,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蒙医药服务体系。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奥·乌力吉教授多年从事蒙医药教学、科研、蒙药新药研发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并屡获殊荣。他主持研发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冠心舒通胶囊”为国家首例三类蒙药新药,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为发扬蒙医药学这一蒙古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奥·乌力吉教授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制约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因素的中的传统理论、办学思想,物质条件的相关分析,为民族地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稀缺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经济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信息既然是资源,就必然具有"资源"的基本特征.稀缺性是资源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因为信息本身的一些特性而与传统的物质资源的稀缺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出现了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地区一般处于经济落后的地方,往往还保持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不能再重复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有机农业的过程,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无法直接开发有机农业.贵州省从江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耕地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从江县农业发展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引入有机农业思想,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强产业化建设;引入生态农业思想,高效利用资源;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丰富农业形式.同时,随着拥有"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从江县侗族地区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其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