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体阅读叫考】一、课文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点?作者是怎样将这四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二、第一部分开头第一句话“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一部分的表述很生动,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 三、从整篇看,如果把第二部分删去,是否可以?删与不删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四、写天都峰,选用了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在表现文章的思想意义,沟通文章的脉络方面有什么意义? 【阅读入门指津】一、初读课文,先要看清各部分描述的侧重点概括出段意:然后,摸清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理出一条贯通全文的脉络,领会文章构思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总体阅读思考】一、分析本文是如何紧扣题目逐层深入地阐述的。二、本文大体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顺序来展开论述,文章1—8段基本上是按这个顺序来开展思路、逐层论述的。第9、10两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试比较本文与《理想的阶梯》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阅读入门指津】一、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紧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一、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书?有何历史价值? 二、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课文有什么思想意义? 三、认真阅读课文,琢磨文中三位说话人的语言,看其各有什么特色?【阅读入门指津】  相似文献   

4.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本文时,可围绕下面几个问题,逐步理解其内容。一、贯穿本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它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论述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永远艰苦奋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准备如何艰苦奋斗。三、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在本论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阅读入门指津】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它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催人奋进”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以正反材料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系统阐明“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的深刻道理;第三部分,论证论点,得出我们将会在艰苦奋斗中“排除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一、作者虽在悼念自己的文友、诗人李学鳌同志,但他又不囿于个人情感的表露,而是把这种悼念之情升华到“我们的文艺事业要依靠什么人、培养什么人”的高度,这样写的蕴涵是什么? 二、常言道:情真而辞切,写悼念文章更是如此。而作者悼念挚友却是用极为质朴的语言来抒发深深的缅怀之情的。如果把这也看作一种“反差”的话,你认为它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起着什么作用? 三、纪念文章多是只讲功劳不谈缺陷的,而作者却在充分肯定了李学鳌同志的诗歌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他的诗“有时晓畅有余而含蓄不足,铺陈较多而缺少节制”。这样评价妥当吗?为什么? 【阅读入门指津】这是一篇悼念文章.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自己听到了文友病逝的噩耗,以及自己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人物通讯,记叙了崔国政烈士的母亲温桂琴的事迹。它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复杂,人物描写深刻,阅读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 一、本文用序数词标出的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每一部分的层次如何?写了什么?从三个部分的内在联系,说一下全文记叙的顺序和线索。二、文章第三部分说温桂琴“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如何认识这句话的作用?怎样理解“普通”与“伟大“这两个反义词表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课文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普通而伟大的品格的?由此联想学过的课文中类似这样的母亲,还有哪几个?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最可贵的共同之点是什么?应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 三举例说明本文人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案例呈现】《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师: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动作?……师:用这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你们会写吗?你要写些什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关于这类指向写作方法的提问比比皆是。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指向性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  相似文献   

8.
【阅读理解提示】 (一)本文题为《解味》,用得是双关语,那么,什么是双关?本文题目内含着什么样的双关意义? (二)本文以对话为主,文章中的对话有什么特色? (三)本文在对话之外,还有精彩的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特点? (四)除了对话与议论,本文还有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五)本文在写作练习方面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入门指津】 (一)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掌握“双关”这种修辞方法。所谓双关,就是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还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就这篇课文来说,“解味”二字作为文章的题目,正是双关语.全文正是以一个“味”字为核心,展开记述、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辨清文章体裁。二、本文题目是什么短语?它标明了什么? 三、本文是怎样摆出靶子、进行批判、指出下场的?并据此列出结构提纲。四、本文是怎样一步步拎出批判对象——动乱女“精英”戈扬的? 五、戈扬的表演有哪两大特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大特点的? 六、作者在阐明第二个特点时,又是怎样联系戈扬的历史的? 七、这篇文章又揭露又批判,试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把揭露和批判结合在一起的? 八、本文语言有何特色?举例说明。【阅读入门指津】第一题提示:本文主要是发表议论,而在议论中文艺色彩很浓,这种文体可称为杂文.杂文总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它夹叙夹议,文艺性比较强,所以又称杂文为文艺性政论,属议论文体。  相似文献   

10.
【总体阅读思考】一、春夜中何事“醉人”?小说在选材上有何突出特点?从体裁上分,此篇小说属于那一类型?主题思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列宁怎样作文》一文,写列宁中学时作文的情形。全文有三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段,写列宁功课很好。这段共两句,按列宁在学校时的活动顺序行文。其中,“各科成绩都是五分”一语说明列宁全面发展;“年年得到一等奖”,则进一步说明列宁功课一贯很好。该部分教学必须突出段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分清这段有几句话,各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句是中心句子,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以“走到一个屋子门口”到“象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为主要部分。它集中地叙述潘虎从自发起义到正式投身革命的过程。阅读时,要着重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潘虎游击队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对写潘虎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以什么方式来写出潘虎以往的经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文章怎样写潘虎及他所带的队伍对党的向慕和拥戴?怎样逐步展现潘虎的思想变化过程?从潘虎及他领导的队伍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一、纪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微草堂笔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二、《刘东堂言》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相当生动。虽然有迷信成分,但立意却是可取的。学习本文,应重点掌握:课文告诉了读者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写作上有什么特长?【阅读入门指制】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一、决速阅读,边读边写,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作者一开头用焦尾琴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开头,有何好处? 三、耳朵的作用主要有哪两项?作者在说明“耳朵不仅是听话的器官,还是讲话的器官”时,采用了哪几种方法? 四、列举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举例  相似文献   

1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滨小 城》中写海滨的那一部分,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第一步是熟读课文,第二步 是领会文章内容,第三步是想象画 面,最后一步是语言描述。 师:这节课,我们根据文中写“小 城”一段的特点,用另外一种方法来 学习。先请同学们自己弄清写小城这 部分共有几个自然段。(生看书找出) 师:请同学们思考每个自然段分 别介绍了小城的什么地方? 生:第四自然段讲小城的庭院, 第五自然段介绍小城的公园,第六自 然段讲小城的街道。 师:这三个自然段,具体讲了各 个地方的哪些具体内容呢?请同学们 注意:要读懂一段话,先要读懂一段 话里的每个句子。我们先看第四自然 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相似文献   

16.
【总体阅读思考】 1、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为什么要思考?思考究竟有什么威力? 2、人们应该怎样思考,才能发挥“思考的威力”呢?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体会吗? 3、本文在议论中用了不少篇幅来叙述,是否改变了文体的性质呢?议论和叙述有什么关系? 4、本文组织论据有什么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 1、文章从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谈思考的意义,后一部分谈怎样思考。谈思考的意义,从事实入手,把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者作为议论的背景,保证立论恢宏广博,取  相似文献   

17.
认真品词析句注重语言训练──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4课《捞铁牛》教例评析南宁市师范学校邹节华第二课时【教例】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捞铁牛》,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生:课文分为四段,分别写了怀丙捞铁牛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教学片段一】【第一次试教】童话故事情境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6三道题,要求学生体会并学造此喻句。教学时可分下列五步进行。一、分析句子。比喻句的构成大多是“什么,像什么”(这里仅指明喻)。可先让学生读题中的5个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后,按“什么、像什么”把5个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用“‖”隔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各句中分别讲了几件事物?这些事物是否属于同一类?这些事物之间有何联系?学生通过读、想、议,加上教师的指点,感知比喻句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一、你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读书的? 二、课文介绍的“读书四法”各是什么?这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本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几部分?四种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