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非主流"是近几年在中国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审美文化.从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种文化现象和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有一定的相似性."非主流"审美文化是洛可可艺术的一次"异地重生".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语言无用论的倾向;荀俣和王弼的观点则属于工具论的语言观,他们继承了中国语言观的主流传统;欧阳建"言尽意"的命题蕴含着另一种非主流的工具论语言观,此种语言工具论与荀俣和王弼所代表的语言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就是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种强势经济和意识形态都带有"西方化"、"殖民化"的倾向。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必须使党的意识形态既保持主导性地位,又能够呈现开放的态势:即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具有真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批判资本主义虚假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包容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这既是意识形态新的功能的体现,又是建构科学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运用教育文化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分析认为:我国体育课程选择至少存在着西方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核心地位、汉民族文化在行为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了非主流文化在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话语权",造成我国体育课程文化再生产,进而影响我国体育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速了我国非主流体育课程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断裂"。为此,必须构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谋求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我国体育课程选择中的协调并存、相互补充以及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5.
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除了诗学本身外,其他文化诸种因素也应一并考虑,它们与诗学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影响唐诗学建构和发展的非主流因素,有如唐代诗人传奇故事的流传、与唐诗相关的戏曲小说的演绎、艺术作品传播与唐代诗歌接受中的再塑造、唐诗与文人生活需求的变化等等,它们在唐诗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是唐诗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动力。例如李白的身世、传说等非主流因素在其接受史中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又与主流因素纠缠一起,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校园里,"非主流文化"现象变得十分突出。班主任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班级里已经形成的"非主流文化",争取做到既尊重青少年的自主选择,又引导学生形成易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班主任在对班里的各种非主流文化形式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教学模式,应作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文就高职高专教学中建构"探究式"开放教学模式进行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9.
"士大夫政治文化"是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方面,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可以说是对两宋时代儒学从崛起到衰落的一个历史浓缩,其对两宋道学从"以天下为己任"的"共定国是"出发,如何一步步分裂为"朋党",最后又如何被以"伪道学"的罪名清理出局之轨迹的详细辨析,充分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根本弊端;而其对宋代政治格局中道学集团与官僚集团各自特征的对比与分析,也深刻地揭示了儒学每每受挫于官僚集团的文化与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提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与"国家法"的良性共存机制建构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核心命题.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视阈,可以对两者的建构路径作出考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内法规"已蜕变成为具有鲜明法治特性的"软法".相较于形态完备的"国家法"而言,"党内法规"在体系建设与效力保障等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学习与借鉴即成为两者互动的主体性路径.具体而言,即"党内法规"应以"国家法"为参照,构建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以"国家法"为参照,建立"党内法规"的复合清理机制;以"国家法"为参照,设定"党内法规"的长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人文性"被广泛使用,又被严重泛化.本文结合新课标和笔者的教学教研实践,从教育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自身形象四个方面,阐述如何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以促进"化学观念建构"为教学设计理念,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价值进行了阐述,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困难,阐述了"微粒观"统领下的教学整体结构及关键活动设计,对如何进行促进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墨子哲学对于立论、行事及治道等方面,主张以"法"作为鹄的与标准,其内容从最基础的政治生活与人间秩序的"法仪",到"言有三表"的三法,最后提出"天志"作为人间价值权衡的最高标准。从人文化育与宗教制裁的意识中,皆存在着以"法"作为万事万物之判断权衡与标准,进一步形成社会群体伦理的标准,有无存在着由个体到群体的内在理则逻辑关系,以作为建构个体与群体生活的共同价值,如此当是建构"墨学现代化"意义诠释与价值典范的一个思维方向。本文系以中国哲学对于"法"观念的背景探讨作为基础,概述"法"的本质,意义与内涵结构,进而研究墨子"法"的诸观念,同时探讨当代社会群体伦理与墨学之"法"的内在理则关系,以建构现代化意义墨学。  相似文献   

14.
新儒学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内圣"与"外王"在古代与现代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致于未能看清这一结构由古代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内圣"与"外王"的通透之处在社会的第三域,即公共领域.在我国,只有加强公共领域的建构,才能使得"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使得二者形成相互通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研究的基本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通过批判传统的类概念,给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建构引入了文化和建构主义两个思想纬度,并由此对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类型进行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对大众传媒中女性体育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传媒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所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与地位,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在媒介传达的体育信息领域内,媒介通过导向性,对包括女运动员在内的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印象"的建构,鼓励女性默认在父权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所以尽管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成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性别的旧思维方式仍阻碍了清晰的运动女性形象的形成.大众传媒应参与促进社会性别理念的主流化,构建和谐体育生态.  相似文献   

18.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本分析、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融合特纳仪式理论、族群理论等,基于福建珪塘"三公下水操"仪式中身体运动为研究样本,对历史记忆、身体运动及族群认同之间的相互逻辑进行探究.认为,乡土社会仪式中身体运动的展演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保持与传递功能;在身体运动呈现历史记忆的现实场域中,始发性历史记忆勾勒出民间乡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源起,建构性历史记忆强化了族群认同,历史记忆的现实"结构与反结构"升华了身体运动象征内涵;在历史情景再现的场域中,论证了历史记忆、身体运动及族群认同三者之间的相互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六十年代的史诗","描写疯狂世界的典范"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通篇笼罩着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却在迷宫般的巧妙布局中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了一场"俏皮"的解构.本文试图以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策略为框架,以美国后现代派小说鼻祖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为内容,建构这幅有血有肉的解构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