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将职业教育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是澳大利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澳大利亚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制度化和社会化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层次规范、结构衔接、体系开放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学历资格框架为依托,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扩大终身学习的途径与机会,是澳大利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制特征。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未来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发展职业教育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是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学习型社会中,职业教育具备全效性、全纳性、全程性三大功能。在学习型社会宏景下,树立“大职教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落实制度、经费、资助体系保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建立针对个人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是在终身学习需要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涵盖了传统的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各种资格可以相互比较与衔接;它还通过先前学习认定(RPL)对非正规和非正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扩大了传统的评价范围.因此,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正是一种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它对未来构建终身学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推进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和培训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世界上推进终身学习的领先国家 ,在发展各类学习组织和机构 ,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建立学习成就和资格认证框架 ,构建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的机制 ,实施终身学习政策 ,消除学习障碍等方面 ,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5年启动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实现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的沟通,使各种资格相互比较和衔接。通过分析资格框架类型、等级标准、学习期限以及相关政策,为构建我国职业资格体系,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特征和重要任务,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导向,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为重点,在体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化教育方面的重要特征和重要任务,也反映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具有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适切性,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教育场所,使得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是沟通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现实困境,缺乏制度机制设计,职前与职后教育尚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难以吸纳整合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忽视学习者关键能力培养等。针对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要以学分制为纽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开放、融合、融通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推进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机制, 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富蕾 《教育与职业》2022,(17):93-96
随着进入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新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职业教育的高阶需求更加明显。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取得大幅提升,但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功效层面和目标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职业教育要打造满足新时代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需要从学习群体、功能内容和主体结构模式三方面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1.
黄国南 《继续教育》2003,17(4):46-47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来说,以校本课程培训为契机,建立学习型学校是非常迫切的。  相似文献   

12.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和培训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世界上推进终身学习的领先国家,因为有比较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种族状况,在实施终身教育的方式和策略基础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在发展各类学习组织和机构,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对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学习成就和资格认证框架,构建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的机制,实施终身学习政策,消除学习障碍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从逻辑层面,职业教育可通过拓展办学空间、贯通培养渠道、丰富育人方式,不断夯实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基、搭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桥、强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之路。从价值层面,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响应。鉴于此,进一步提出整合资源,拓展职业教育服务渠道;紧扣需求,突破职业教育招生桎梏;找准定位,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基础,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聚焦矛盾,优化职业教育学习制度等实践方略,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推动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体系承担着重要的职业教育责任。理清社区教育的内涵、社区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特点、功能,开拓体制创新探索,既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也是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教育需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对于完善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构建有着积极意义。学分银行制是建构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桥梁,是优化中高职衔接效能的工具性制度创新。文章阐述了学分银行制与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内涵和意义;从建构学分银行制的体制性问题、制度性问题、操作性问题及课程建设问题等层面揭示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的建构问题;给出树立中高职终身学习理念,变革中高职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移机制,完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架构设计等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刁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为前提,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要通过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远程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产生以及内涵分析,来阐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理念,而职业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因此,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制度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的改革深受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确立了特征鲜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体制、机制以及教学培训的模式和评估标准。职业教育国家框架的建立明确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衔接关系。澳大利亚职业与技术教育的改革经验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需要一个全民学习的终身学习型社会给提供人们学习机会,提高人们学习与生存的能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首先阐释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分析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教育梦"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人们的学习意识淡薄,政府对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缺少支持,终身教育体系难以实现纵横衔接与沟通,最后提出在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开放、多样、灵活的教育和学习途径,是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形势发展所迫。恰当有效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立体交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是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