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深刻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教学方法1.提问法。2.讨论法。教学步骤一、  相似文献   

2.
一、说教材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德育目标)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知识目标)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力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  相似文献   

3.
2007年,各省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长度增加,难度也有所加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阅读与鉴赏中,“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终极目标之一。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尤其离不开阅读理解。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规定: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评议  相似文献   

5.
我们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是整体感知,了解其基本内容、感情基调或主要观点,再具体感知、剖析文章的局部,从而完整、透彻地把握文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项能力是这样阐述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其要点有四:一是把握文意,二是理清思路,三是概括要点,四是分析主旨。  相似文献   

6.
一、说教材 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相似文献   

7.
正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有如是说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那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来体现这一要求呢,现就我个人的教学所得来谈谈,与大家共享并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由此看出,鉴赏散文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高中散文鉴赏教学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论文单元说明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二、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平时对科普类文章阅读较少,对传统建筑接触不多,加之文章篇幅较长,概念术语较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重要段落及关键语句的解读,掌握把握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2.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旨。3.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写作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2.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破题导入:标题中的"绿"是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囚绿"?  相似文献   

11.
这里介绍几法,可能有助于对现代文阅读题中含蓄语句的理解.一、把握文旨,据境分析法有的考题,含蓄句与其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应试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词语的语境意义.只有认真阅读文段(文章),切实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才能准确地揭示含蓄语句的意义.例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4—25题:丈夫给她的零用钱,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这一天,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买针线、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把钱袋扣上之后,总忘不了向他女人问一声:  相似文献   

12.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理解本文观点,了解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文中的疑难语句,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本,供学生学习的内容,从思想意义到表现形式,从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从修辞手法到标点符号的运用,不胜枚举,面面俱到的教学,贪多不烂,其次时间也不允许。但如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既学不实也抓不牢,只有掌握了全局,理清了思路才能正确认识每一个局部,真正透彻的理解文本。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正确快速的感知能力,关键是一定要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强化思路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谋篇布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所说的“遵路”,也就是指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就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思路清晰了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纲”。不言而喻,“纲举”才能“目张”,这样我们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内容,进而对那一行行文字的含义一目了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或者是所寄托的思想一览无余。那么,应如何把握文章思路呢?我认为有四法可循。一、抓文章体裁特点法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因此我们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理清作者的写作…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四步法主要分四个步骤阅读文本:首先是精读,要读通全文,从理解词语入手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即整体感知文本。其次是解析,从理解文章的语句入手理解文意,重点抓三种语句,一是抓住传达文中重要信息的语句,即能揭示文章内涵的语句。二是学生感兴趣的语句。三是一些疑点、难点,对这三种语句要精心研读,以求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再次是感悟,悟出内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一般记叙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辨析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教学缘起]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答题无从下手,他们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和情感缺乏整体把握.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正确把握和各种题型的解答,归根究底,都可落在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正确梳理上.本课是针对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的内涵,不是停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的最基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低,固然写不好作文,同时,就高考备考而言,也直接影响到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的得分。正是鉴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