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对成语的理解要灵活运用,因此,绝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就举成语中最易被误解的三个字:不名一钱。这个"名"与"不可名状"的"名"讲法是不一样的。"不名一钱"的"名"是"占有"的意思,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王充《论衡·骨相》:"(邓)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而"不可名状"的"名",是"用语言说出"的意思。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克勤克俭。这个成语的"克"与"克敌制胜"、"克己奉公"的"克"的讲法不一样。"克勤克俭"与"克尽厥职"的"克"都是"能够"的意思。"克勤克  相似文献   

3.
《艺概》是晚清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刘氏"奇正"理论以"正"为主,以"奇"为辅。"正"强调"尚义故正",具有与"真"和"稳"意义相近的特点。"奇"具有强调"缥缈"和雄放的情感等特点。"稳"与"正"、"奇"与"变"是相似的审美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4.
古代"承尘"是置于室内顶棚的重要建筑部件。在"承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尘"、"━"、"筄"、"屋笮"、"承尘"、"平橑"、"平棊"、"平起"、"平闇"、"天花板"、"藻井"、"绮井"、"覆海"、"斗八"、"罳顶"、"圆渊"、"方井"等诸多名称,形制和用材各不相同。"尘筵"、"平橑"、"藻井"往往被误释。"平机"之名系误引,不可为据。"平棊"和"方井"是承尘中的豪华型。  相似文献   

5.
构建"骑车带母"的"象"承载"责任"之"意"——内容独特。用"车技高超"反衬"骑车带母""觉得沉重"——凸显"责任"之"重"。此文还需要升格:集中揭示"责任"之旨,不分散到"感情"上去;如果涉及,务必理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怕出事"的层面说"责任",境界不是很高;应构建"积极孝顺母亲"的"象",从"进取"的层面说"责任"。  相似文献   

6.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8.
"增长"从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蕴含"增长"的词性内涵;"发展"涵盖"增长"的价值论域,"增长"仅具工具性功能,而"发展"则具有目的性价值。"发展"和"增长"两者是有机辩证的关系,"发展"是财富"增长"的目的,财富"增长"是"发展"的手段。明确财富"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将《音乐欣赏》课学习划分为"感知——体验——理解"三个层次,通过"听"、"视"、"动"指导"感知"层次的学习。运用"想"、"唱"、"念"、"舞"、"奏"指导情感体验层次的学习。用"说"、"评"、"作"指导理解层次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表示"携带"义的常用词"带"与"携"之间存在竞争替换关系。"携"的"携带"义按照"提-牵引-携带"发展而来,"带"的"携带"义按照"腰带-佩带-携带"发展而来。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携"与"带"各自的"携带"义发展时期,唐至元为"携"与"带"竞争期,明清时期为"带"对"携"的替换期。并有其他包含"携"或"带"的、表示"携带"义的双音节词"携带""带将/将带""拖带/挈带"等在不同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11.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半""一半"和"一A半"等"半"类词语的性质和功能。"半"有数词和副词的性质,并无量词的功能。副词"半"是数词"半"语法化的结果,对"半"的多功能的分化和"一"的虚化促成了"一半"的产生。副词"多/大半"是词组"多/大半"词汇化的结果,同样,对"A半"多功能的分解也促使"一A半"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与数词"半"对立分布的"一半"是数词;与副词"A半"主要处于对立分布状态的"一A半"也是数词。虚化了的"一"在"一"类词语中不宜再看作数词。  相似文献   

13.
"考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确立系统"考务"观念,才能实现"考务"系统管理。系统"考务"观念应该是与"考风"、"学风"和"教风"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相联系的观念。"考务"的系统管理应该是在"风气"上着眼,在"制度"上着手和在"过程"上落实。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15.
习非成是为最具隐蔽性的演变方式,人们往往对此习焉不察。对于"大跌眼镜"的来源,学界甚少关注,把"跌"理解为"跌落"有习非成是之嫌。"跌"有"眼球突出"义,考其本字,当为音近义通的"眣"。"大跌眼睛"意为瞪大眼睛,音近而讹为"大跌眼镜"。成语"目瞪口呆"中的"呆"为"啀"的记音字,本字可上溯到"睚",语义为"张开"。"目瞪口呆"应该释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状惊愕貌"。  相似文献   

16.
"计算",先"计"再"算","计"即"计划""谋划""筹划"。有"计划"、有"筹划"才能"算"。实际教学中,重"算"忽略了"计"。主要从"计"的方法培养,探讨计算能力提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层面,"表征主义"、"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长期霸权,终使"人之退隐"、"物性遮蔽"与"个人知识排斥"等教育之弊持存,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是。基于"现象学"理念,与"生活世界"相适切的"叙事"之课程价值得以被重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叙事"超越"命题"的内在涵蕴,以及"具身性"的"个人知识"体验犹使当下课程困境得以破解。与传统有别,基于"生活世界"的"文本"收聚、基于"同类主题"的"文本"择类、基于"模糊规则"的"文本"呈现等构成"叙事"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则在"文本在先"、"文本寓居"、"文本释义"、"文本重构"中展开。  相似文献   

18.
"舆"的本义是"抬",从舁从车,"舆"中间的"车"是"东"的讹变。"舆"本义逐渐模糊后新造"■"字,二者是古今字的关系。"與"和"擧"也是古今字的关系。"舆"和"與"音近义同,在"舁"的基础上分化,是同源字。"■""擧"分别是二者的分化字。  相似文献   

19.
"五大发展理念"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内部包含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内涵:"创新"运用"扬弃"之理论方法、"协调"架构"全面"之价值维度、"绿色"维系"共生"之生存样态、"开放"遵守"共赢"之全球伦理、"共享"秉持"公平"之发展要求。"扬弃"、"全面"、"共生"、"共赢"、"公平"是确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内涵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正>1.在"预设"里。所谓预设,就是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教学也如此,准备贵在"充分",但"充分"不仅是时间上的保证,更在于准备时所体现出的"细"与"全"。2.在"生成"里。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虽然"教"主导着"学","学"对"教"具有依赖性,但"学"就其过程和结果来说,既有"多快好省"的,也有"少慢差费"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作出"生成"的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