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纪委、监察室于九月二十五日召开党风与廉政建设理论研讨会.会前,采用“双盲”式评审方法,从征集的论文中评选出十二篇优秀论文,开列如下:《试论“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之异同》(侯茂兴),《怎样看待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与腐败现象的产生》(周立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内腐败问题的思考》(李慧芳),《谈谈加强监督到位的问题》(张迎斌),《共产党员贵有“正思”之悟》(陈长春),《浅谈腐败现象滋生、发展的规律》(曹晨忠),《试析党内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产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党内不正之风的发生机制问题,认识上还未尽一致。医病,必须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可以有好的疗效;同样,解决党风问题,也必须找准风源,才可能有正确的解决办法,收到成效。因此,笔者愿陈管见,与大家共同探讨党内不正之风的风源问题。一、实行人治是产生党内腐败现象的主要根源。对于党内腐败现象发生的机制问题,目前研究的不少,说法很多,但还不能说巳经抓住了主要矛盾。目前,我们党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和社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报刊上出现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令人堪忧。如《新华文摘》1999年12期转载的顾卫临《科学普及走出低层次徘徊》一文中的一个小标题:“令人堪忧的国民科学素养”。人们表示“某事让人忧虑”这一意思,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堪忧(值得忧虑)”.一是“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以来,“交代”一词使用频率增加,在书写上则出现“交代”与“交待”两种写法。有人说该写“交代”,有人说该写“交待”,也有人说两者均可,还有人说两者有不同的搭配关系。到底以何说为准呢? 请先看一些词典与字典中的“交代”条: 一九三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彼此相接替曰交代…… (本书无“交待”条) 一九七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交代:前后相接替、移交…… (本书亦无“交待”条) 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词典》(即《国语辞典》简本): 交代:(一)谓彼此相接替。 (二)①嘱咐。②应付,卸责,如言交代差事。③做毕、收束,如言这件事算是交代了。④收束终了之节文,如言说这几句话,总算有个交代。⑤收束移交之事,如办交代。(本书中也无“交待”条) 一九七一年版《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主要有以下两种提法 :一种提法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另一种提法是“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尽管提法有所不同 ,内涵有所区别 ,但从中体现出来的对语文教学的根本性认识并无多大的差别。必须承认 ,强调“语言文字训练” ,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内容分析型”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新的形势下 ,它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有待我们不断加以完善。阳春同志在《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见《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尽管曹禺同志在《〈日出〉跋》里认为,“《雷雨》技巧上,我用的过份.”然而,《雷雨》的艺术技巧,在今天来说,仍然是足资人们细细品味与学习的.本文想就该剧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的互相“发现”谈点浅见.所谓“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其中又有两种情况:“有时只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个人物‘发现’如前者已识破后者;有时双方互相‘发现’”(注).这两种情况在《雷雨》第二幕中都  相似文献   

7.
读了程顺之同志《我对“教有法,无定法”的看法》一文(载《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五年第四期》,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讨论.程在文章里提出:“教有法,无定法”这一提法,“反映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更表述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理由是:其一,这种提法“否定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其二,“它反映了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得出结论:“看出了‘无定法’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文道关系,是历来语文教研争论的问题之一。过去曾有“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文道并重”、“文以载道”等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文道的正确关系,体现文与道正确关系的提法应该是:文以明道。我们说“文以明道”是从主观认识出发,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完全体现在“文”上,而“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0.
“变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对人态度突然变得不好.即“翻脸”,如“他一变脸,六亲不认”;二是指戏曲表演特技,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或愤怒的心情等。近一段时期报刊上对“变脸”一词却出现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例如:(1)《正大综艺》将在5月全面改版,“变脸”后的《正大综艺》将强化参与性与戏剧性,同时将设置诱人  相似文献   

11.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对其中“条桑”之“条”的训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释为“修剪”,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一种是把“条”当作“挑”的通假字,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新版《辞源》和高亨《诗经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相似文献   

12.
“做”、“作”一字是我们常用的两个词。从意义和用法上讲,二词是有异同的。“作”最早的意义有两个:一、“兴起”。如:“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意思是说,圣人兴起(出世)后万物才可看见(出现)。二、“制造”,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意思是:开始制造俑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作”还有“写作”、“作品”、“装”、“当作”等义。“做”是后起词,常用的意义有制造,充当,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等。在“制造”的意义上“做”、  相似文献   

13.
正确领会和全面宣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精心实施和落实这一宏伟蓝图,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纲要》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这就是说,《纲要》明确肯定了“产教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产教结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产教结合”?“产教结合”与我国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什么异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产教结合”?近来,在探讨“产教结合”之路时,有一些提法,如“校企合一”、“职业学校是学校也是企业”等等。对这些提法怎么看?……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本刊特就此问题集中刊发一批来稿,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中,有学员就《现代汉语词典》释“通假”为“汉字的通用和假借”,对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提出了质疑,现解答如后: “通假”和“假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假”是古人运用文字的一种现象,如《史记》里的“禹抑下鸿”,“鸿”是“洪”  相似文献   

18.
新罗统一朝鲜是高中《世界历史》上册,《朝鲜》一节中的一部分。我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其与《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节提法不符。下面摘录两本书的两段教材: 《中国历史》第二册第25页《唐朝的对外关系》第一段:“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曾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遭到失败。后来唐高宗继续用兵征服了百济和高  相似文献   

19.
互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和古代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诗文中是不乏存在的,而且还很多.诸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在教学古诗时常常会碰上.互文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例如: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首先,大家都知道,核反应虽然成千上万,但是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衰变、人工转变、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显然,衰变是核反应的一种类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衰变过程也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即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中对“核反应”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