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霈媛 《大观周刊》2012,(28):169-16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就业问题特别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久英 《大观周刊》2011,(33):115-116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加剧,就业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公平。本文着重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不良影响,并辅以相应的调研结果。以希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阳  郭玮琪 《新闻大学》2022,(8):31-45+122
对于乡村青少年来说,“上网”的意义是什么?借用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本研究发现:与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数据相比,乡村青少年的数字资本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上网”能够为乡村青少年带来正面影响,借助移动通讯设备和互联网,他们得以维系与父母亲朋的“强关系”,也能够建立更多工具性的“弱关系”,积累更多社会资源;以网上社会互动倾向为代表的非结构性因素调节了数字资本对社会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乡村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增加线上社会互动来享有更多数字技术使用的益处,这也是乡村青少年群体“上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资本是指主要通过互联网产生并维持的社会资本,现实社会资本的建立和维系则不依赖于互联网。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广州十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n=1017)调查,探寻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浏览网页对大学生的网络弱关系和现实社会资本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收发电子邮件有益于建立和加强网络强关系。网络聊天更多地发生在倾向于将双方的关系深入发展下去的行为人之间。SNS的主要的作用是拓展网络弱关系和重现物理世界中的强关系。玩网络游戏能够建立起有质量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社交网络会侵蚀真实生活中的社会资本。大学生的虚拟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5.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十六计》一书中独特的出版视角和丰富的内容特点,立足大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指导类图书出版策划的现状,尝试探索就业视阈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类图书出版策划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天津市静海县惠丰西村和土河村两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当地居民在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工具过程中如何跨越“偶现式数字鸿沟”,尤其是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更加依赖内部社会资本来实现数字化脱贫;中年人会综合利用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但倾向于利用外部社会资本;青少年则一般利用朋友或售后服务等外部社会资本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当下传媒类大学生的“性别”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显在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传媒类大学生中男性就业优势明显,而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就业“不平等”,大量女性大学生被迫放弃媒体工作而转投其他行业。研究发现,先入为主的“男强女弱”等刻板成见,放大了就业观念、工作强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观点等因素对传媒工作“性别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女性立场,探寻女性就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国内SNS的发展概况,以及与SNS紧密相关的个人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网络服务(SNS)是一种“社会化”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它既可以允许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网络迁移到虚拟世界中来,又可以帮助用户在虚拟平台上构建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将对用户的强关系、弱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聚集型社会资本和桥梁型社会资本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也渐渐熟悉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术语。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一陷阱主要包括收入差距过大、过度城市化、产业升级障碍、资本开放危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金融危机等,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11.
人际竞争情报一般理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人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人际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理论应来源于竞争情报、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着重对社会资本理论中的“嵌入性“、“弱联系优势”、“结构洞”、“强联系效应”、“社会资本负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人格特质”、“人际吸引”、“群体结构”、“群体过程”在人际竞争情报中的拓展应用给予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近日有教授为大学生开具了“养猪”就业的“处方”.理由是“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超市猪肉贵可以去养猪!”此言甫出,立刻引发社会的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民生,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在“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做出不一样的报道?《东南商报》推出一组《海归学子求职记》系列报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周琦  余思良  江琦  徐淑飞 《大观周刊》2012,(18):293-297
“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心病”,也让无数毕业生父母焦头烂额,更是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社会热门话题和难题。由于现在大学生在毕业前早已做好了毕业打算,且多数按原定计划执行,因此,大学生目前的职业、就业地的选择会对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流向产生直接影响。本项调研可以很好的从侧面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为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调查显示:近2/3的大学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工作,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在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就业,大学生预期在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的占人数约占2/3,选择自主创业的很少。本文还分析了各种择业倾向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今正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很多媒体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占据了相当的版面。然而,奇怪的是,媒体的报道一面是为大学生就业难深表同情,一面却是为大学生“另类”就业感到惊讶甚至不乏挖苦。比如,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河南郑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现场电梯被挤塌变形、玻璃门被挤倒的消息,报道主要是表达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切同情,对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社会问题。都市报作为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媒体,关注其关于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传播行为不仅对都市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能够对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进而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18.
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干家万户。在就业不易情况下,全社会应上下一心,媒体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舆论,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出台的大学毕业生导向性政策,它的实施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基层组织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大学生村官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些问题是由于我们大学生自身原因所造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当前农村的现状给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入村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提出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和社会方面来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为大学生顺利开展工作做好后勤服务和保障,促进其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戚朔迁 《大观周刊》2012,(3):159-159,155
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持续多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连续多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很多就业单位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如何培养出合适社会的大学生,是各高校和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掌握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择业情况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提供研究依据,并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我校学工部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一次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