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名词化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半个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学界主要对名词化的结构类型、功能类型、性质等进行了思考、分析和探讨.由于大多教研究者受制于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认知模式、再加上客观主义语法观的影响,没有考虑到语法的主观运用受制于汉语缺乏形态这一事实,因而至今在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2.
名词形容词化是当下流行的N+N合成名词结构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实际上,N+N合成名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上的理据。名词形容词化一方面反映了名词的符号概念和类概念的转换,同时也是转喻视角化的体现。这种转换使得语言更加新颖和形象。  相似文献   

3.
一、名词化的定义 所谓名词化,指一系列动词、形容词词组或句子经过转化,在功能上用作名词或名词性句法结构的过程.名词化作为隐喻思维的体现,其实质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法角度观察,光杆动词、动词短语、小句都可以发生名词化,但固化程度不同.固化程度较高的名词化可以在词典中予以标注,固化程度较低的名词化不必标注,而是由说话人在语境中通过计算(computing)产生.汉语中动词的名词化用法是通过构式派生(derivation by con st ruction)的,没有形态标记,名词化用法固化程度较低,这是造成汉语语言学界对其长期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英语有些形容词除具备其自身的词性和特点外,已演变成还可以当名词使用,谓之名词化形容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和介词宾语.根据其特点不同,又可以把英语名词化形容词大致分为部分名词化形容词和完全名词化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胡文婷 《考试周刊》2009,(37):136-137
形容词名词化是名词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定冠词+形容词”这一名词化结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被人们广为使用。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定冠词‘the’+形容词”这一部分转类构词法的类型,并就其表达的含义、产生机制、产生原因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抽象的歧义格式实例化以后,仍有部分留有歧义.就静态的歧义实例而言,其歧义也是一种潜在歧义,不同句法关系在动态使用中的实现频率不同.“出租汽车”类歧义格式“V+N”在实际语料中实现为定中关系的频率远远高于实现为述宾关系的频率,这与动词修饰名词时多为“贴身”定语、光杆名词的语义自足度远远低于名词短语、概念表达和信息传达方式等都有关系.名词充任宾语或中心语时,语义类别差异较大,且伴有较为明显的形式标记.基于此,针对语流中的合法语串“V+N”,提出了句法优选、语义验证、语境确认三步走的理解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冠词+名词(形容词)"表示类指的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深入探讨冠词在名词词组中表达类别功能的作用。冠词的指类特征与其基本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the+形容词"结构中,冠词促使形容词名词化并赋予其类别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数+丝+名"这一结构中的名词,根据名词的语义特征,将其分为四类,这四类名词呈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类指是自然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和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对于日语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还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对比.日语中的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的情况与汉语中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和"的"字结构中类指的表现形式有相通之处.而汉语中"这"/"那"+普通名词表示类指的形式则是汉语所特有的.体现了两种语言在类指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隐喻性量词对名词的修饰是一种再范畴化过程,具有激活名词所指事物的某种属性并使之得以突显的作用.隐喻性量词的再范畴化过程主要有视觉感观属性突显、听觉感观属性突显和心理感观属性突显三大类,其中听觉感观属性突显为英语表量结构所特有.一个名词所指事物能否成为某量词范畴的成员,取决于观察者的独特的“慧眼”,即异于他人的独特的视角化.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常见英汉公示语中的复合名词结构进行比较,并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讨其语义关系和词汇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结果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公示语复合名词的词汇化过程有较强的解释力.该研究有助于语言研究者和学习者对复合名词的语义关系和复合名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作进一步了解,对促进当代城市学中有关公示语规范使用和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左右"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由名词,代词等最终虚化为助词.本文对"左右"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义场进行了归纳,并分小类考求了其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类指现象的研究是当今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类指的表现形式,语言学界也没有定说.本文将类指成分纳入名词性成分的一个子系统,对类指成分在日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和汉语进行了比较.发现日语和汉语在光杆名词、名词性偏正短语、"这"/"那"+普通名词和コソアド体系表示类指时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体现了作为同文同种的两种语言存在的相似性,也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语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名词化结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韩礼德13种语法隐喻中的5种名词化结构,以随机选取的25篇英文报纸国际政治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名词化的出现频率及特征进行分析和统计,我们发现:动词名词化出现频率最高,主要是因为其可以实现新闻语篇的简洁化、客观化、正式化和语义扩张的功能;形容词名词化出现频率次之,主要实现客观化和简洁化的功能;介词名词化、连词名词化及无人称形式转换为个体名词化的出现频率极少.  相似文献   

16.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7.
孙崀 《考试周刊》2008,(14):208-210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表达中的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语言现象.这与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和客体性思维紧密相关.动词经过名词化过程使得表达简练,并提高了客观程度.然而,汉语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习惯往往使得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名词化短语时出现障碍和困难.本文根据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对名词化的动词短语进行语义分析,在动词的语义框架中还原了名词化过程中丢失的语义成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名词化短语,并为汉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区别词和量词是汉语语法界研究较晚且争议颇多的两类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之分,量词(尤其是借用名词的和借用动词的量词)与名词和动词之别,经常是学习者有困难的地方,也是研究者存在歧义之处.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阐释这两类词产生的根源,揭示区别词和量词的流变本质,以澄清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语法框架内对形容词名词化这一问题考察发现,形容词名词化的本质在于其基底-侧面之间的转换以及显影的缩小,即凸显的部分发生了变化。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表明,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特征形容词用来代替整个名词词组的情况,而与词类问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