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拉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曲  卫东  拉巴 《西藏科技》2008,(2):62-63
根据1955~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拉萨市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0.4d,初日平均出现在4月14日,终日平均出现在10月6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10月,以7~8月最多.东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45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提早趋势,平均每10年提早4.1d.20世纪70~90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提早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0年林芝逐年雷暴初日、终日、持续期和月雷暴日资料,分析了林芝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属于中雷暴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9d,最多可达44d。夏季雷暴最多,冬季很少有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2.8%,以4月居多。雷暴主要出现在15~19时,占总雷暴次数的72.3%,其中16时出现最为频繁。雷暴平均初日为3月1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5日,平均持续期为214d,雷暴年频率为13.2%。20世纪80年代雷暴日数偏少,20世纪7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正常。近半个世纪林芝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该地年雷暴日数的随机性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70~2007年隆子站38a雷暴资料,对历年该地区河谷地带的雷暴分布规律及发生时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4.5d,年最多雷暴日数达84d,年最少雷暴日数47d;雷暴集中出现在4~10月,其中68%集中出现在6~8月,94%集中出现在5-9月份;从日变化来看,90%以上的雷暴出现在每日的13~20h,70%的集中出现在13~17h,峰值出现在17h左右,13h之前和20h过后的雷暴10%;雷暴最早出现在3月份,最晚结束在10月份,平均初终间隔日数为170d。  相似文献   

4.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昌都站1971~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雷暴的年、季、月、日、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期、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强雷暴日数。结果表明:昌都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尤以7月份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3~20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内;30年昌都雷暴日数、雷暴持续期、强雷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略有推迟,终日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1年—2013年内蒙古地区116个站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对内蒙古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雷暴日数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全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0 d,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2.0 d/10 a;夏季为雷暴多发期,峰值出现在7月;雷暴平均初(终)日为4月下旬—5月下旬(9月中下旬—10月上旬),雷暴初日在内蒙古中部出现最早,西部其次,东部最晚;根据EOF分析将内蒙古雷暴异常分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差异型、纬向型和径向型4种类型,其中全区一致型为主要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8,(3):72-73
根据衢州机场2009~2016年的民航气象地面观测月总薄,分析衢州机场雷暴的年、季、月、日、初终日的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研究发现:衢州机场雷暴集中出现在4~8月,以8月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大多出现在12~22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大多在两小时以内;近年来雷暴年日数有略微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和终日均略有推迟趋势,雷暴持续期略有缩短趋势,并提出了雷暴活跃期的预报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北地区142个测站1974-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河北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河北地区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小的变化趋势,河北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此外雷暴日数表现为准10年左右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9.
结合1959年~2013年55年的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序列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方法对雷暴日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时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雷暴初日与雷暴终日有提前与推后的趋势,雷暴数有明显的周期震荡,且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了徐州地区徐州、丰县、沛县、邳州、睢宁、新沂6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7年37年长序列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EOF分析.发现徐州地区平均年雷暴日为25d;最多雷暴年和少雷暴年差异大,最多雷暴年的雷暴日数大约是最少雷暴年雷暴日数的3.5倍;平均年雷暴日数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现缓慢上升趋势,1974年达到最大值43d,1989年达最小值14d;由北向南,年雷暴日呈增大趋势,有西向东,年雷暴日也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伊春5个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结合其地理气候特点,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月际、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兴安岭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南部地区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中北部;春、夏、秋季是小兴安岭雷暴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76%;雷暴日数的年际差异比较显著,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09年逐月雷暴日数观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西藏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雷暴天气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西藏那曲地区,并由该区域向西南、东南部逐渐递减,且雷暴天气发生的中心位置随着季节有所差别。(2)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雷暴日数最少。不论是年或是各季节的雷暴日数,近30年来基本呈现减少的趋势,尤其以2000年之后最为显著。(3)雷暴日数以2003年为突变点,开始急剧减少,这期间变化超过显著性水平临界线。(4)雷暴日数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温升高可能是导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将海北州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大致相同的地区划分为三个区,本文选取三个区内6个气象站1978~2007年30a气象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雷暴天气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近30a海北州雷暴日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雷暴活动的强弱与近地层大气的不稳定有关,地气温差的大小和相对湿度的大小与雷暴活动关系密切,雷暴日数与平均气温、地面0cm温度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气候暖干化变化是导致海北雷暴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西藏雷暴日数变化特征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7~2006年,40年西藏地区各个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对西藏地区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就年平均雷暴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虽然西藏各地雷暴变化特点有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各站年雷暴总数呈现的是减少的趋势,做出的比较值为负相关(r=-0.620),这种趋势在多暴中心(索县、贡嘎)表现的最为明显;西藏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高,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就西藏地区而言,一般雷暴多发区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建筑物、通讯和电力设施都容易遭到雷电的袭击;而另一方面,预防雷暴灾害又是一个专业性较为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建设专业的防雷工程,还要大力普及防雷知识.  相似文献   

15.
昌都地区近52年雷暴气候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7个气象站点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昌都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月变化、周期变化等。结果表明:昌都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大,年雷暴日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呈递减趋势。雷暴的季节变化呈抛物线型,即夏季为雷暴高发期,春秋次之,冬季发生的概率小。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昌都雷暴日在1981年以前存在2年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存在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丁青站的年雷暴日数存在11年震荡周期和4年左右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16.
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的森林植被生长季特征变化,本文基于华北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两个区域44个气象站1961-2013年日气温数据,分析了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两个区域树木生长季特征的变化趋势。定义生长季开始时间为当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季开始时间;生长季结束时间为当秋季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季结束时间。结果表明:①1961-2013年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树木生长季开始时间呈现显著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1.7d/10a、-2.1d/10a和-1.9d/10a;树木生长季结束时间均呈现显著延后趋势(p<0.05),变化速率分别为0.9d/10a、1.1d/10a和1.0d/10a;研究区树木生长季长度表现出明显的延长趋势,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的树木生长季长度时间变化速率分别为2.6d/10a、3.2d/10a和2.9d/10a,树木生长季长度分别延长13.3d、16.4d和14.8d;②1961-2013年,海拔对树木生长季指标的影响,除了对晋冀山地区的树木生长季开始影响不大以外,对于两个研究区的其他树木生长季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研究区树木生长季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与春季和秋季气温都显著相关;③1961-2013年,树木生长季开始时间变化趋势在整个研究区空间上大部分呈提前趋势,树木生长季结束时间大部分呈延后趋势和树木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则大部分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金秀县气象站195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得出金秀县历年雷暴日数的气候变化特点,初、终雷暴日的变化特点和一年四季的雷暴变化特点,结合金秀县高寒山区的地形分布情况,提出金秀县的雷电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大运  熊康宁  肖华 《资源科学》2018,40(8):1672-1683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利用1960—2016年3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空间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贵州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极端气温暖系列指数呈上升趋势,夏日日数、暖日日数、热持续指数、热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d/10a、2.7d/10a、0.02d/10a、0.2次/10a;冷系列指数呈下降趋势,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持续指数、冷持续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6d/10a、-8.0d/10a、-0.5d/10a、-1.0次/10a,进入21世纪后升温速度加快。极端气温表现出非对称性现象,冷系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幅度大于暖系列指数,其中暖日日数升幅最大,冷夜日数降幅最大,且与海拔关系密切。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发生在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厄尔尼诺对暖系列指数影响较大;拉尼娜对冷系列指数影响较大,在次年其影响程度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林芝无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霜期的绝对变率要比初、终霜日的绝对变率大,短于平均值的年份占41.7%;终霜以推迟0~5d的概率最大,平均每4年一遇。近50年林芝初霜日以1.4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日以-1.6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平均每10年延长3.0d。20世纪60年代初霜提早,无霜期缩短;70年代初(终)霜日变化不大,无霜期接近常年值;80年代无霜期短;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均表现为终霜结束得早、初霜日无变化、无霜期延长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机场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杰  陈霞  高博 《中国科技纵横》2010,(20):260-260,235
本文利用哈尔滨太平机场1996—2005年共十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出哈尔滨太平机场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机场雷暴具有明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雷暴最多年份出现在2003年,最少年份为1997年;雷暴主要出现在夏季,以7月份出现最多;一天中雷暴出现时间以午后至前半夜居多。雷暴日平均持续时间109分钟,多生于机场的偏西方向,消于偏东方向,多以伴雨弱雷暴为主.产生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以冷锋、暖锋、冷涡、空中槽形势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