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气候的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浪卡子站建站以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统计方法来分析了近45年羊卓雍湖西部流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来,羊卓雍湖西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分别为0.29℃/10a、0.1℃/10a、1.1℃/10a;年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mm。  相似文献   

2.
西藏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丁青县1961~2015年气温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丁青县气温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丁青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46℃/10a、0.242℃/10a和0.275℃/10a,升温率小于青藏高原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升温率。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四季均表现为增温趋势,以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为突变现象,突变点分别在1995年、2002年和1994年左右。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且无论较长周期还是较短周期的变化都处于偏暖期,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呈向较暖趋势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利用上蔡县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蔡县近50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冬季、春季、秋季这三个变暖的季节中,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近5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达桑 《西藏科技》2011,(1):42-45
利用西藏色林错流域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近50牟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40℃/10a的速率显著升高,冬季增温最突出。平均最高气温除夏季变化趋势不大外,其它各季以0.21~0.35℃/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56℃/10a的速度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气温的井幅。流域年降水量以20.4mm/10a的速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为0.8~10.4mm/10a,以夏季增幅最大。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除夏季外,其它3季和年平均气温都表现为逐年代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60年代流域降水表现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夏季降水偏多,其它季节偏少;80年代夏、秋两季降水正常,冬、春季偏多;90年代,夏季偏少,秋、冬季偏多;进入21世纪前8年,秋季降水偏少,其它三季降水偏多,年降水量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5.
1957年至2008年海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达0.78℃/10a;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限多在1971年-1974年,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1999年。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并且2月、3月份发生突变的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61~2010年玛多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其地区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的年变化和春、夏、秋、冬四季及年代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玛多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温的四季变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增温率为0.71℃/10a。近50年极值气温变化更大,最低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70年代偏高12-2℃,最高气温极值21世纪初10年比上世纪60年代偏高2.0℃;玛多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相对较小;近50年的蒸发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所以干旱期延长,气候趋于暖干化,对牧草的生长极为不利,气候原因使草场的退化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平  汤燕冰 《科技通报》2003,19(3):247-251
用转动主分量分析法对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场进行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8年来整个华东区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趋势与相应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说明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由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引起.显著增温区主要在长江以北,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60年代升高O.9℃.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5,(16)
本文通过锦州1951~2010年年、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要素资料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和气候倾向率方法,结果表明:锦州气候明显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率0.34℃/10a。平均最低气温较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季节性是冬季、春季增温最为明显,秋季、夏季次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6个测站1980-2018年近40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及日温差资料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山南地区6个测站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均呈线性上升趋势,但日最高气温升温趋势明显高于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479℃/10a,日最低气温趋势变化率为0.334℃/10a;日最高气温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不同,冬季日最高气温升幅最快为0.761℃/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高气温变化较缓慢为0.268℃/10a,日最低气温也是冬季升副最明显,为0.428℃/10a,其次是春季和夏季,而秋季日最低气温变化缓慢为0.239℃/10a;山南地区年平均日较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即每日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越来越大;40年来日最高气温春夏秋冬四季均是南部地区的错那升温最显著,日最低气温西部浪卡子升温最显著,隆子站日最低气温升温缓慢,秋季和冬季还有些降温趋势,但不显著;山南地区日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8a振荡周期,日最低气温存在着准4a的振动周期。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气温降水的长序列变化及与水资源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傅小城  王芳  王浩  段水强 《资源科学》2011,33(3):408-415
根据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年-2009年共5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综合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气象统计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年里,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明显的升温过程,且增温幅度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总的升温幅度在0.5℃/10a左右,远大于同期全球的升温幅度;柴达木盆地降水也略有上升,变化幅度6.2mm/10a左右。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气温增幅从东到西逐渐增高,而降水倾向率则逐渐减小。季节分布上,盆地内冬季的气温升温幅度最为明显,增温幅度达0.72℃/10a左右,降水倾向率则夏季最大,达3.4mm/10a。累积距平曲线及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综合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增温过程,增温起点在1987年左右。气温、降水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资源量与降水呈显著相关关系,但与气温关系不明显。另外,上一年降水也对地表水资源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60年西安市24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西安市1951年-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R/S法分析了西安市24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发现:立冬(-0.303℃/d)、惊蛰(+0.233℃/d)、小雪(-0.220℃/d)和春分(+0.219℃/d)气温变幅较剧烈.24节气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多在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10年代出现显著增温(秋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初日气温随年代变化不显著),立春、大暑、立秋、处暑和冬至等平均气温在21世纪10年代未增反降.惊蛰初日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8年达到显著增温,于2001年和2010年达到极显著增温.清明和小满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1999年和1993年)突然转暖,于21世纪10年代初(2004年和2003年)和10年代中期(2006年和2006年)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增温.芒种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表现出阶段性上升和下降趋势,均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转冷的突变,21世纪10年代中后期开始升温.R/S分析结果表明,除惊蛰初日气温会维持目前的增温态势或略有减弱外,未来惊蛰平均气温和其余物候性节气(清明、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和初日气温升温幅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与各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不可盲目提前.  相似文献   

12.
1960年至2007年汾河流域气温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资源科学》2011,33(3):489-496
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汾河流域19个气象站1960年-2007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来,汾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变化趋势,并有升高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32℃/10a、0.13℃/10a和0.50℃/10a。同时,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近48年的气温年较差递减率为0.37℃/10a。此外,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发生趋暖突变的时间分别是1993年、1996年、1981年,且近15年是流域年平均气温发生上升的主要时段。气候趋暖还表现出在冬季气温的递增速率最大的特点。流域南北年均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但就各区域的季节变化而言,春冬两季的年均气温变化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茶卡盐湖旅游季的气候适应性特征,笔者利用1981-2016年茶卡气象站5-10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年、年代际、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研究其线性趋势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36年来茶卡盐湖在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显著增温的同时日照时数在显著减少,但气候突变基本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虽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气候突变不明显;相对湿度与平均风速虽有趋势变化,但变化不显著,也无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资源科学》2009,31(10):1740-1748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季风区的南部;④根据REOF分析,将该区秋季气温异常细分为北、中、南、东南和中南5个分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70%出现在1990年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7年和11年的周期;⑤气温的转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5~10年,南部从本世纪初期开始转为降温,值得关注;气温的突变北部和南部比中部早3~5年.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青海湖流域内及周边6个气象站近50年来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青海湖水位、面积以及沙柳河和布哈河逐月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结论认为:青海湖流域近年来最高气温以(0.29±0.17)℃/10年的速度增加(p>0.05),最低气温以(0.55±0.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平均气温以(0.28±0.03)℃/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年平均温差以(-0.12±0.02)℃/10年的速度显著减少(p<0.05)。与全球气候变暖相比,青海湖流域气温升高的速度更快。流域各站年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趋势(p>0.05),降水天数和干旱期变化差异性较大。青海湖水位和面积分别以7.8cm/年和7.4km2/年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沙柳河、布哈河年径流量呈略微减少趋势(p>0.1),而且分别在4月~5月和12至次年4月减少趋势显著(p<0.05)。气候变化和水文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青海湖水位与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水位变化量、沙柳河和布哈河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来东北地区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董满宇  吴正方 《资源科学》2008,30(7):1093-1099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 ℃/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 ℃/10年和0.4 ℃/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整个东北地区气温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东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具有明显的14年振荡周期,年代际特征明显,突变点分别为1964年和1988年,后者为强突变点。  相似文献   

17.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昌都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昌都气象观测站1952年至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8a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012℃/a的速度上升,最冷月增温率达0.026℃/a,最热月增温率为0.007℃/a,冬季增暖明显,进入21世纪后升温更为明显。2005年为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点,且突变显著,1月平均气温突变点为2003年,7月平均气温气温上下波动,无显著变化趋势。昌都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存在着16a、27a和8a的震荡周期,从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年及最冷月、最热月气温目前均处于偏暖期。  相似文献   

18.
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在突变前后的时空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发展、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的顺利开展,本文利用1951-2012年科尔沁沙地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区气温突变特征及突变前后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时间上,年(季)最低气温首先发生突变(1981-1987年),平均气温次之(1981-1994年),最高气温最晚(1985-1999年);冬、春、秋、夏季依次发生突变;②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比突变前、冬季气温比夏季气温变化更剧烈;年、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程度按最低、平均、最高气温依次减弱,冬季与之相反;③突变前春季最低气温升温速率为0.50℃/10a、突变后秋季最高气温升温速率为0.75℃/10a,二者对升温贡献最大;④突变前后多年均值增量最大为冬季最低气温(1.86℃),气候倾向率增量最大为秋季最高气温(0.72℃/10a);年内季节多年均值增量变化顺序与其增温速率增量变化相反;⑤空间上,年气温各要素突变后倾向率变化范围均较突变前增大,年最低气温突变后显著升温面积比突变前增大6.79%;突变后,除科左中旗地区平均气温外,自东向西沿新开河到西辽河以北地区升温速率大于以南地区升温速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果洛州气象台1960-2006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风速、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大武镇年及各季、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增暖趋势,增温速率为0.23℃/10a,冬季增温幅度最大,达0.37℃/10a,秋季增温最小,为0.11℃/10a.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37mm/10a,冬、春季呈增多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降水减少幅度最大,达6.9mm/10a.年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46.5mm/10a,春、夏减少量最为明显,分别为15.3mm/10a、15.2mm/10a.年平均风速总趋势是增加的,增加幅度为O.05m·s-/10a.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12.3h/10a.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1—2020年固原市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2000—2020年的MODIS卫星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固原市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较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上升;21世纪10年代开始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慢;近30 a固原市年平均降水量线性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上升54 mm, 2012年开始年平均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加大;21世纪10年代平均降水量上升趋势明显;2000年以来,固原市NDVI呈上升趋势,得益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固原市植被生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具有波动和不确定性较大的特点,要树立多灾种并防意识,针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