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6年12月19日,中国广播《小说连播》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在北京启动。 据中国广播文艺史记载,1947年东北解放区广播电台首次开设“故事节目”,《小说连播》由此诞生。本次纪念活动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展播、《小说连播》最具影响力节目排行榜活动、《长篇连播》609征文活动,以及全国大型巡回演出等内容。巡演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届时将邀请著名播音员、演播艺术名家和评书表演艺术家联袂演播经典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2.
邱梅 《中国广播》2008,(1):78-79
自1947年至2007年,在60年的光阴里,《小说连播》节目穿越岁月风烟,跨过漫漫长途,至今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屹立于繁茂的广播节目之林,被称为“常青树”。 自东北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故事节目”以来,《小说连播》在半个多世纪里,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飞跃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广播编辑与演播艺术家在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将数千部文学巨著编辑制作成听觉精品,送入了几代人的耳畔和心田,成为亿万听众的良师益友和栖息的精神家园。 从2007年3月至12月底,各地电台同时组织了“我与《小说连播》”征文活动,收到大量征文作品。《中国广播》将从本期起,陆续选登其中优秀的征文作品。  相似文献   

3.
“梦想照进现实”,对一个人来说无疑是幸运的,而“现实赛过梦想”则更是幸福无比的。《小说连播》节目之于我,就可归属后者。记得最早听到小说连播节目,是在上世纪60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借助于哥哥新装配的“矿石”收音机,我听到了长篇连播《烈火金刚》。那生动精彩的故事演播—下子像磁石般深深吸住了我,那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声音世界啊!  相似文献   

4.
有什么比生存更令人迫在眉睫? 有什么比品牌更叫人刮目相看? 有什么比创新更让人前景无限? 或许《长篇连播》节目已不存在令人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因为它一直有着地久天长的深厚的听众基础;或许《长篇连播》节目也不存在叫人刮目相看的品牌问题,因为它一直也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的长篇作品;那么,让人前景无限的创新问题,是不是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小说连播编辑们最值得加倍研讨与实践的课题呢?  相似文献   

5.
获得两届“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小说连播》类一等奖的节目有:《毛泽东的故事》、《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高原血魂孔繁森》、《东非,半个月亮和半个太阳》、还有《水浒》、《林则徐》。我之所以这样排列是让读者一目了然——6个获一等奖的节目中有4个是报告文学,其余2个是评书,其间没有当代题材的小说.让此,是否可以见出以下几个特征呢?第一,以小说为主体的《小说连播》节目的组成结构近几年有所变化,一些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开始进入《小说连播》节目,并为广大听众接受与称赞.这一变化对于传统《小说连播》节目的编辑来说,…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影片     
我对《机械公敌》(又译“我,机器人》)这样一部根据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原本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对于思想厚重的阿西莫夫来讲,这部片子更适合拍摄成《人工智能》那样“沉闷”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我听广播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一向特别关注小说连播、评书等节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飘》《牛虻》《夜幕下的哈尔滨》《音乐世家》《红顶商人》《八月桂花遍地开》《斯巴达克斯》《笨花》《静静的顿河》《沉船》《烦恼的冬天》等小说,王刚、方明、李野墨、瞿弦和、张家声、牟云、李惠敏、宋怀强等语言艺术家演播塑造的有血有肉、惟妙惟肖的人物,至今仍活跃在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小说的长篇连播冯骥才作家往往是最敏锐的,论古说今,深请小说与播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小说连播》节目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着早日有专门为《小说连播》节目写作的作家群。小说与播讲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尤其在我国,宋元时代就非常流行了。那时没有电台与...  相似文献   

9.
俞泠 《中国广播》2008,(3):78-79
阳光明媚的午后,走出教室,来到书店徜徉,感觉到处都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随着百家讲坛的声名鹊起,社会上又掀起了一股古典文学热。《水浒传》是一部我很喜欢的古典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常令我遐想联翩。有意思的是,从电视上没有听到关于它的解读,却先在上海电台文艺频率中听到了这部原著的长篇连播,从说书话本演变过来的长篇小说,今日又复归于“说书”——小说连播。后来,在宿舍里、在教学楼外的草地上、食堂的排队中,带着耳机聆听电波中的《水浒传》,真是惬意无比。扣人心弦的故事听的感觉可比阅读还要好得多哩!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南昌人民广播电台隆重推出红色经典长篇系列广播小说连播节目《红星耀中华》,陆续播出《毛泽东》《周恩来》《长征》《解放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红色经典作品,首部作品《毛泽东传》于2011年5月2日推出。  相似文献   

11.
一个电话,一次面谈,决定了一项策划。 去年6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朋友》栏目组负责人找到我说,他们准备为中央台的《长篇连播》节目做两期“用声音交朋友的人”的电视专题节目。我一听这个切入点心里就叫好!巧了,在“广播发展年”谈广播,有意思!这太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12.
当文字变成电波送进人的耳朵,那有趣的、跌宕的故事开始讲述,听的人便开始享受那氛围,那意境。那个年代不听广播的人很少吧,在某个中午或傍晚常常可以收听到小说连播,中央电台、地方电台都有不少好的节目,如《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朵夫》,《四世同堂》、《夜幕下的哈尔滨》……  相似文献   

13.
《午夜拍案惊奇》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的一档创新型的小说连播节目,以恐怖悬疑类型小说为内容在午夜档播出,自1999年开播以后,在北京的广播市场异军突起,深受青少年听众的追捧,收听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前列。同时,作为广播栏目,《午夜拍案惊奇》不仅为中国本土原创恐怖类型小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类型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广播文学节目,特别是小说连播节目的一个门外人,我只能围绕“坚守”与“提高”四个字远距离地讲点关于文学、关于小说连播的一般化想法。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人》这部书中说,1969年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他自己国家的和法国的。”尼克松写道:“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法国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和政治方面对现代文明的贡献,就会懂得这句名言确实言之有理。”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人们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眼界的不断开阔,信息流量的来源日渐宽泛,再加上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这些因素同样为《长书连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艺术手法。如为《长书连播》中的《小说连播》配乐,则成为一种较为时尚的表现手段,从而被广大听众认可。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就是音乐在《小说连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开创广播艺术新天地蔡葵展望《小说连播》这项事业明日的辉煌前景,力求更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当前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采,现代传播媒介竞争激烈,小说连续广播“要迎接挑战,就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开拓前进。而各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重视“人”的因素。“小...  相似文献   

17.
刘淼 《青年记者》2002,(5):9-10
必须承认,作为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上星品牌节目, 《城市语文》的出现正如《天涯》杂志副主编李少君所说的那样“给人感觉眼前一亮”,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它的定位角度非常独特,即一部精神现象学的纯文本——“城市话疗小区”,它从中国人智性生活的智慧语录入手,试图精确触及当代城市精神,将产经、消费、时尚、健康等问题一网打尽。之所以说这样的角度非常独特,主要是因为中国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一直存在泛政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86年9月,我正在北京出差,接到单位领导来电,当年国庆期间,我们电台“小说连播”栏目要播出作家铁竹伟撰写的长篇《霜重色愈浓》。这是一部描写老一辈革命家、上海市老市长陈毅同志的力作。因为据了解,铁竹伟同志正在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修改另一部正待出版的作品,因此让正在北京的我,马上找到铁竹伟同志,进行采访,向广大听众介绍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田方 《视听界》2006,(4):99-99
连云港人民广播电台2004年创作的长篇连播《一路格桑花》,2005年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长篇连播节目(该项国家级奖项只设置两个名额)。这是连云港电台继1997年的《世纪贵族》获国家三等奖,1998年的《人间正道》获国家三等奖,1999年的《西北王的败落》获国家三等奖,2000年的《人气》获国家二等奖,2001年的《英雄时代》获江苏省广播文艺一等奖,2002年的《拥抱生命》获国家一等奖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连云港电台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绩,与其独到的创作思维和方式密不可分。一、把握时代脉搏连云港电台在长篇连播选材上,第一…  相似文献   

20.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