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正从理解词语的角度来看,"习作"可以理解为,在反复练习中学习创作;"习作教学"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帮助学生在反复接触与练习中形成创作技能。习作难写,习作难教,学生"怕"习作,教师"愁"习作,是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不喜欢习作,在习作中感到无话可写;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新意;习作内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习作中自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就会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3.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畏惧作文,讨厌作文。由于对习作产生消极心理,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习作心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减轻学生的压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目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高低影响自  相似文献   

4.
人有学步时,写有起步期。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习作。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一项练习,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特别是在不增加其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小学三年级基于标准的习作教学研究"。这项研究依据课程标准习作能力要求,重视学生写有目标、写有交流、写有修改。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倾向一:一篇大作文要写好几遍研究现场:研究伊始,到学校了解性听课,坐到学生中间。  相似文献   

5.
学生习作中的"无我"现象产生于习作教学和家庭教育割断了学生"发现"的触角,造成学生习作与生活的分离。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是解决"真我"习作的必然的生命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的是:放归儿童,唤醒"真我"发现;群体学习,激励"真我"发现;师生互动,引导"真我"发现,最终实现学生"真我"与"真习作"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  相似文献   

7.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8.
正一、鼓励学生自由言说1.有备无患,烹调"教材习作"美味。"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如何在"教材习作"与学生"自由言说"之间找到平衡呢?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就不可能写出好习作来。在习作实践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小学中高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笔者经过深入课堂教材习作指导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一味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不多,忽视学生的习作兴趣,造成大多数学生挖空心思,勉强应对写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材习作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引领他们会写、乐写,  相似文献   

10.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习作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长期存在的"习作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修订版《大纲》对学生习作的要求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内心产生一种奋发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习作的强烈欲望。就学生学习习作来说;教师一旦激发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写,刻苦地练,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正如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总之,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好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12.
徐亚新 《成才之路》2014,(12):49-49
作文,一直以来都被学生称作是非常头疼的学习任务。事实上,翻开学生的习作本,总会发现有那么几篇精彩佳作,内心自然会升腾起无限的欣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发现:很多的学生习作内容平淡,甚至结构紊乱、字句不通。每每看到如此的习作,教师总会感觉遗憾,甚至为这些孩子焦急万分。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写作文,除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外,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我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现在我就来谈谈我的做法:一、拓宽训练时空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在作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学生怕写作文、恨写作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引导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也已是老生常谈了。在写作教学中,如何让习作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习作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还学生习作一个本真呢?近几年,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组针对此类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2013年6月,本刊编辑部和相关专家走进嘉善县实验小学,全程参与了该县小学语文学科组主办的"还学生习作一个本真"辩课教研活动。本期特辟专题,对相关成果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15.
布鲁纳认为"儿童应该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为了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谈几点浅见。一、充分挖掘教科书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自主学习现在的教科书内容是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例如,六年级苏教版语文好多课文就是如此,"壮丽山河"特别典型,习作内容《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假期生活经历》和《写美味》都非常贴近生活,学  相似文献   

16.
梁彦 《成才之路》2012,(17):98-99
正一、共读——解读习作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评改能力,必须从培养他们解读习作要求入手。我在指导课中,先以一次习作要求为范例,让学生知道,解读习作要求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等几个角度入手,并教给他们巧抓"关键词"的方法,激励他们在短短数行的写作要求中关注要点,聚焦"关键词"。例如,"童年的记忆"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趣"字,以此为核心设计整篇习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18.
钱勇 《生活教育》2013,(3):112-114
我曾经长时间困于写作教学,我的学生也一度对写作充满了畏惧。经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我对作文教学有了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兴趣的培养要远比习作技法指导更加重要,二是必须让学生从习作的源头——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自我。只有这样,好的作文才会从学生的内心不断"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9.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20.
一、习作兴趣的调查与思考 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如何?笔者以为,从习作兴趣与阅读兴趣的对比调查中可以发现奥妙。请看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