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为论题,主要探讨了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以及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优缺点,明确了新媒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交互性强、发布渠道多样等优势;同时阐释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遇到的生存困境;最后论述了媒介融合的策略,阐明了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事业不断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传播媒介的革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报纸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攻势,由此,本文在详细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内涵及信息传播特征、系统总结报纸当前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报纸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突围之路。一、新媒体时代的内涵及传播特征科技的进步带来传播媒介的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方式。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  相似文献   

3.
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数字化与视觉化的传播时代,"三网融合"已成趋势,传统媒体发展逐渐向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通信、音视频传输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新的、更快速的传播渠道,并催生新的内容格式和服务.视听新媒体将音频、视频、数据和语音通信服务融合,模糊了广播电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界限,改变了音视频的传播模式以及视听文化消费习惯.注释: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推进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才能抓住时机,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实现转型?"汽车时代"拯救了电台,"数字时代"成全了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不见"森林",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方能在竞争  相似文献   

5.
丁同庆 《今传媒》2010,(3):63-64
一、新媒体实现的新突破新媒体是传者和受者间一对一、多对一、甚至多个传者与多个受者间形成互动的媒体,继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新媒体异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  相似文献   

6.
郭莉 《新闻战线》2012,(10):42-44
新传播时代具有传统传播时代所不具有的重要特点: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所有的传播形式;二是新兴媒体所提供的即时聊天工具、微博等应用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互动性差、线性传播的弱点,赢得了日益增长的网民们的喜爱;三是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并存,共同成为新传播时代的媒体大家族成员,各自依托自身的优势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传统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传播领域的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以及报纸刊物媒体等,三网融合则是指将电信网络、移动互联网络以及数字电视网络实现技术应用以及业务范围的融合,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三网融合能够为社会公众带来更为多元和个性化的应用体验。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变革——跨入人本传媒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传媒》2012,(2):18-19
正继报纸、杂志、电视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媒体传播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众电子时代的web1.0时代,信息主要由少数机构发布;之后是  相似文献   

9.
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80万人.传媒业从来人才济济,新媒体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呢?新媒体,全业务,高要求新媒体的"新"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旧",主要体现在交互性、即时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时代,在资讯即时呈现的微博时代,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集成媒体和发布平台,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或受众.  相似文献   

10.
马莎 《东南传播》2016,(10):17-19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不断更新,信息传播的模式受到影响并随之改变。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单一的信息发布管道和内容形态,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要求。延展更多传播渠道、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是时代对传统媒体提出的必然要求。每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不仅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省级地方媒体全年时政报道计划中的一场重头戏。全国两会主题、主线一致,地方电视台如何把两会报道做出特色、做出不同?作者以2016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两会进行时》为例,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省级媒体重大时政报道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新媒体各自为战的局面,以"中央厨房"理念,融合"三屏两微一端"报道形式,进一步拓展时政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取得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日渐成为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迫使传统媒体加速与新媒体的业态融合,"媒体融合"已成传统媒体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然而从提出"媒体融合"至今,国内大多广电媒体的融合创新还处在摇篮期,仅存在于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单向融合。本文以新时代对媒体融合创新的认知为依托,具体分析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业务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和威胁。因此,如何应对新媒体的竞争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不可避免的艰巨任务。而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则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发布信息,探索中融合了编辑部的工作流程等策略,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正在经受着"第三次浪潮"的冲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蓬勃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环境中,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世大压力,传统媒体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  相似文献   

14.
伴随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黄金期,新媒体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通道。新媒体的加速扩张对传统媒体构成巨大威胁,用户流失、广告收益下滑,传统媒体前景危机四伏。"变则生,不变则亡"。当前,传统媒体应当主动适应当前媒介发展形态和趋势,积极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全面拥抱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要持续推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挺进主战场、筑牢主阵地,创新发展内容优势,完善全渠道融合传播平台,促进传统媒体加紧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为新时期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赋能加力。  相似文献   

15.
张芸 《传媒》2014,(23)
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13年开始,新闻客户端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传播平台,并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6.
刘峰 《新闻通讯》2013,(8):49-50
近年来,传统报纸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但是对报纸来说,新媒体的发展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可能。机遇与挑战同在,传统媒体如何抢占舆论先机?泰州晚报的做法是在坚守和创新中寻求突破,一方面利用好传统媒体固有资源和优势,一方面与新媒体资源融合,尽可能互相取长补短,获得了以往不具备的新的信息渠道和传播效果,增强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出现了一种竞和的态势.信息采集的便捷化、多样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分众化对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来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田龙过 《青年记者》2010,(12):19-20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出现了一种竞和的态势。信息采集的便捷化、多样化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分众化对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来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报纸不但要应对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还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报纸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的影响和熏陶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而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快速更新,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传播的信息和选择呈现爆炸式增长.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话语霸权的瓦解和传播等级体系的解体来阐述传统媒体的解构,从聚合信息、分散信息和即时信息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连接并逐步形成网络体系的传播结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将走向融合发展之路,共同朝着智能媒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报业发展的第一议题.数字传媒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世界性的,传统媒体要积极应对.无论是报纸还是互联网等其他新兴媒体,核心目的都是传播信息.实际上,传统媒体一直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内容供应商,报网融合是最好出路一一让网络服务于报纸,让网络吸引读者阅读报纸.报纸应该成为网站的"活招牌"和"导航站",而网站也应天然地成为报纸电子化、视觉化的物理延伸,以实现传统传媒和新媒体的相互延伸、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