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说明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内容:“食盐在水里溶解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吗”、“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第一个实验是将食盐和沙分别放进水中经搅拌以后观察比较,初步得出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相似文献   

4.
我为学生准备了必要的教学材料,能溶解于水的有食盐、糖、小苏打、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水的有砂、碎石子、面粉。 上课时先让学生分别把砂和食盐放进水里,搅动,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得出一种『化了』,一种没有『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戴艳霞 《科学课》2008,(2):45-45
教学目标1.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展开观察、实验,学习运用猜测、对比实验、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2.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理解"溶解"这一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的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教学重点:对所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教学准备:(分组)食盐、沙、面粉、葡萄糖各一瓶,搅棒5支,小烧杯4个,大烧杯1个,过滤用小试管、漏斗各2个,试管架1个,滤纸2张,小勺5把,高锰酸钾一小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相似文献   

7.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要求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水有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有两组实验: 第一组:典型的不溶解——“沙子会逐渐沉到杯底”;典型的溶解——“把食盐放进水里,食盐却看不见了”;在前两项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把握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形成溶解概念。  相似文献   

8.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是一节实验课。其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溶解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知道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在认识溶解现象的基础上建立溶解概念是本课重点亦是难点,我们采用实物投影、演示对比、学生动手检验等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取知识,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9.
义务制新教材第六册的《溶解》一课,作为概念来说,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溶解现象的两大要点:①变成极小的微粒(即开始学生说的“看不见”,“化了”)②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如何让学生观察到这两个活动过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溶解”概念理解的深浅。故而,我在教学中没有依据教师用书的程序进行,而是在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中使之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0.
一、研究背景《怎样加快溶解》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由四个实验活动组成,即:“怎样使肥皂溶解得快”、“搅拌与不搅拌哪种溶解得快”、“热水与冷水哪个溶解得快”、“研细与不研细哪个溶解得快”。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活动中的科学内涵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探究,自行研讨,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与思维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搅拌与不搅拌哪个溶解得快”的对比实验活动,难点是在做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变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对…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科学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经历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各一包,搅拌棒3根,一次性透明度较高的塑料杯5个(三分之二杯水),烧杯1只,自来水、抹布、过滤器、滤纸、塑料水槽(废水槽)。【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12.
沈玉兰老师执教的《砂和粘土》一课,诱发了我对本课教学结构的点滴思考。 《砂和粘土》最成功的地方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活动,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具体地培养了观察、比较、实验、表达能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但从启蒙教育的更高标准来要求,不足之处也在于认识活动不够充分。 一、形成概念操之过急 学生初步观察两种不同的东西后,回答:一盘是砂,一盘是土”,教师接着肯定是“砂和粘土”,继而板书课题。“粘”字从何而来?自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共90名4~8岁儿童的溶解概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概念,原理和得出都离不开实验,成功的实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提供了重要保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注重演示实验对比艺术,提高演示实验质量1、空白对比法加一些演示实验中,有时缓慢产生的,细微的现象(如溶液颜色的逐渐改变,少量沉淀的生成或溶解等)常会使学生感到观察单调或困难而导致兴趣消退。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可采用空白对比演示,例如:在演示FeCl3与KSCN溶液作用,浓度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时,因加入浓度较大的FeCl3或KSCN溶液,溶液的血红色…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新教材第六册的《溶解》一课,作为概念教学,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溶解现象的两大要点:①变成极小的微粒(即对学生说的“看不见”、“化了”的概括)②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如何使学生观察到这两个活动过程呢?我在教学中没有依据教师用书的程序进行,而是在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使之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溶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溶解的快慢,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中层层递进,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在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时,采用了分层次、层层递进的方法。首先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剖析点,对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实验前部分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后一部分是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渐深入地发  相似文献   

19.
我教《溶解》这一课曾经多次,但学生对溶解概念的认识总是停留在食盐(或白糖)化在水里的表面现象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学生对溶解现象获得的感性认识不充分;②对学生抽象溶解概念时的思维加工过程的设计不完善,学生没有掌握溶解现象的本质特征。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注重在引导上下功夫,重新设计教案,再来  相似文献   

20.
《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溶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质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这节课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溶解的快慢,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