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而自由是小说的主题之一。旨在运用弗洛姆关于现代自由的理论分析《赫索格》中主人公对待现代自由所表现出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周皓  张瑛 《科教文汇》2008,(32):252-253
索尔·贝娄(1915—2005),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籍犹太人,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代表人物,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当代小说界的先锋作家。本文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他的第六部小说《赫索格》的结尾,从作品的犹太性入手,试图说明赫索格的最终选择与犹太民族的命运间的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解释回归平静的结尾所蕴涵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3.
田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190-190,189
索尔·贝娄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创作了多部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在创作技巧上,贝娄成功地运用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手法,塑造了异化了的反英雄形象。贝娄的作品是囊括了多种不同时代风格和特点的现实主义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以《奥吉·马奇历险记》、《晃来晃去的人》、《赫索格》和《拉维尔斯坦》等代表性作品剖析索尔·贝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这篇论文运用文学伦理学分析《赫索格》一书中人与自然以及人和自我的关系,来提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萧乾的小说以《梦之谷》为代表,充分体现了其小说绮丽细腻、情感深挚沉痛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向人生深处寻找情感之源的创作趋向,展现了中国现代小说情感自由而思想不自由的美学价值取向。而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以生命神学为主导的情感诗学风格特征,体现其小说情感内敛蕴藉、神性与生命内在审美统一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李闻东 《科教文汇》2008,(4):146-146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试图通过改造千千万万的“新民”来挽救民族的危亡。《论自由》是《新民说》中重要的一篇,是梁启超学习西方自由精神的心得。本文试通过分析《论自由》,评价梁启超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9.
周洋 《科教文汇》2008,(11):254-254
通过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产生的启示,因而产生对中西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文化的探究,陈述中西方对自由精神的分析和看法,着重对中西方文化的逍遥、自由和抗争、自由进行阐述和辨析。  相似文献   

10.
周洋 《科教文汇》2008,(31):254-254
通过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产生的启示,因而产生对中西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文化的探究,陈述中西方对自由精神的分析和看法,着重对中西方文化的逍遥、自由和抗争、自由进行阐述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纯粹美"在《判断力批判》中占有较大篇幅,是康德美学理论的基础,对"纯粹美"的分析显示,"纯粹美"通过"反思性的判断力"得到,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性,其心理形成机制是"诸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并呈现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点,与"自由"概念密切相关;"自由"是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贯穿始终,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自由"大致可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通过对这三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发现"自由感"在"纯粹美"领域中占据决定地位,是"纯粹美"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潘晓燕 《科教文汇》2009,(19):239-239,253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斯坦贝克以圣经中该隐和亚伯的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以颂扬人类的自由意志。他认为人类能够自由地选择善或恶,能够自我完善。斯坦贝克认为这部小说是他的艺术顶峰。针对这一点,本文从主题设计、与角色塑造等方面来阐明以下观点:1)《伊甸之东》这部小说的主题设计有精妙之处;2)小说中女主角的塑造与主题发生了矛盾,体现了斯坦贝克在写作艺术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人文思想中,死亡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杰出的人文作家都借助作品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在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人物常常笼罩在一种悲观、颓废、绝望的现代意识之中,自我受到约束,只有死亡才能帮助他们摆脱束缚、实现自我、获取自由。哈代运用保护性死亡的叙述,让人们在感受死亡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的可贵。  相似文献   

14.
楚苹 《科教文汇》2010,(2):44-45
在西方传统人文思想中,死亡作为生存的对立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许多杰出的人文作家都借助作品中的死亡叙事进行对个体的生命关怀。在哈代的悲剧小说中,人物常常笼罩在一种悲观、颓废、绝望的现代意识之中,自我受到约束,只有死亡才能帮助他们摆脱束缚、实现自我、获取自由。哈代运用"保护性死亡"的叙述,让人们在感受死亡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价值和人性尊严的可贵。  相似文献   

15.
施春花 《科教文汇》2008,(10):67-67
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王金伟 《科教文汇》2008,(7):147-147
本文从庄子的《逍遥游》中找寻庄子的“自由”的哲学思想。并试图用《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来阐释庄子的“任自然”的哲学思想。对庄子的所奉行的“隐士”生活进行剖析,发掘其中合理的部分以供我们对今天的生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芥川以中国古典小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翻案小说",如:《仙人》《酒虫》《掉头的故事》《英雄之器》等,以下简称为"中国古典翻案小说"。本文试从芥川中、西学修养、重要人物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状况、芥川的"矛盾"等四方面来探讨芥川的"中国古典翻案小说"系列作品中"西方现代意识"强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读过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很有感触。《鼠疫》也读完了。一座城市的一场鼠疫。作者叙述定位,进入到了小说中的叙述者医生贝尔纳·里厄的角色中去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当然,通过阅读发现,其实作者也进入了另外一个角色——检察官的儿子让·塔鲁中。在他们两人的思想中,作者也时不时地掺杂了自己的很多想法。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或者说寄寓了某种哲思或者人类学意义的思想,其实是希望小说《鼠疫》可以在读者那里获得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赋予小说更加广阔的意义,让小说长出"泛意"的隐形翅膀。  相似文献   

19.
杨一宁  张喆 《科技风》2014,(14):180-181
简·爱一直作为一部现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形象的楷模作品而被人们称颂与传扬。整部小说通过简·爱的一言一行和她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竭力捍卫自我尊严、努力争取女性平等的栩栩如生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送走金色的秋天.迎接初冬的寒意.出生在此时的射手座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征到他渴望的广阔天地里驰骋一番。射手座象征着自由奔放和热情.最近正在热播的《北京青年》中大哥何东的扮演者李晨,就是一个崇尚自由、生性乐观的“射手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