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从叙事话语、角色转换、性爱观念三个方面剖析、归纳女性小说性爱内容的演变过程,解读各个阶段女性小说诠释女性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式,全面、系统地对女性小说中的性爱内容在女性世界里的价值建构过程及作用进行化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的代表,陈染和林白在小说的话语表达方面进行了大胆地革新,采用了独语的方式,独语既指向女性创作者本人基于个人的性别体验,面对世界的一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又指向作品中女性人物面对小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女性创作者本人的内心表达有时是嵌进小说中女性人物的表达的,有时又是游离的。究其原因,则一方面是源于女性与世俗层面对话的艰难。另外,也是最根本的,是由于哲学层面上女性神性与精神话语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简评文夕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夕小说塑的“二奶”女性形象在90年代的女性学中具有某种原创性。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同心世界的开掘上,她的小说也显示出独特的视角与别样的深度。此外,夕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值得评说。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与美学尺度,女性小说的内涵,是女性作家的困惑与彷徨的心路历程的外化,是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对传统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6.
女性自由的问题必然与当代女性写作遭遇。作为现代性追求中不同阶段的女性写作,同样创作于20世纪末的池莉小说、林白小说和朱天小说,其具有典型性的本个案,共同呈示了女性写作中女性自由的歧途与启示:罪恶游戏或乌托邦想象。这一现象表明了当代女性自我认同及性别自由的限度和可能。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个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表述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庄之蝶与几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沉浮与挣扎,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像和叙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已被男权意识所异化。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实质上只是一群生活在男权规范下的木偶,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这部作品,解构小说中虚假的女性形象。观照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8.
试论赵淑敏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评价了台湾女作家赵淑敏一组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蕴含。其小说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讴歌,是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小说对东方淑女式人物形象的刻划,正表现了作者为保存民族传统而做出的文化追求。而这些小说尚缺乏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苍凉感,其美与爱的追求与祖国大陆女性文学的格调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五四”时代的产儿。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学初期的坛上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自叙传小说,更是显示了庐隐小说创作的成熟。这些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婚恋遭遇揭示了女性“争做真正的人”的可贵与艰难,展示女性觉醒后无路可走的迷惘和悲哀,探索觉醒的女性出路、人生意义和生命哲理。  相似文献   

10.
论梅娘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娘的婚姻题材小说带有自传性色彩,它关注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的命运思考呐喊,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小说大胆的女性心理独白表现了作者的情爱观,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抒情小说家的萧红,同样以真情创作散文,演绎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其人生轨迹的记录,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至真至纯的友情,有苦多乐少的爱情,有深沉挚烈的思家爱国之情,通过情感世界显示自己的人格精神,创造了情景交隔、意境优美的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2.
超越生命——从《达罗卫夫人》看V·伍尔夫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舛的命运和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个性使V·伍尔夫形成了一种旷达而又睿智的世界观。她的创作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更表达出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渴望。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可以作为管窥她创作理念和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石楠是新时期知名的皖籍作家,其长篇传记小说关注的不是事实的历史,而是追求表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其独特性和整体性在新时期传记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本文试以石楠作品的整体审美形态入手,分析构成这一整体审美形态的基本主题意向、体裁样式和个人艺术风格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以求能够真正抵达石楠的传记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4.
从《小鲍庄》到《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的小说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旨在通过强调理性技术写作来完成和实现她创造个人心灵世界的意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叙述方式的重视,二,强调故事的构成与使用。王安忆小说意识的变化是非常自觉的,并且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是也要看到,王安忆的理性技术写作,由于过于强烈的理性动机,抽空了作者特有的感性经验,形式过于坚硬,也损害了小说叙事的感性力量。怎样平衡二者关系,则需要小说家从创作实践的不断调整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非人格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非人格化”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实验 ,论证了伍尔夫以全新的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 ,对意识流理论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著作<金色笔记>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所经历的信仰、写作、感情生活等现实危机,展现了20世纪中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必读书,本文从生命和异化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莱辛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从而揭示出<金色笔记>所反映的深刻庞杂的主题远远超越了女性经验的表述,而是莱辛对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及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赴宴者》是严歌苓第一部英文小说。惯于东方语言态度的作家,却运用他国语言进行对母国的观照书写,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超越。摒弃了熟悉的语言模式后,作品呈现出的世界性与中国性的双向话语,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张毅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6-88
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个女基督徒,她孤僻的性格造就了一部狂喜、热烈的十分矛盾、极为复杂的奇书。她的涉世经验不算丰富,但她却以丰富且极其深刻的想象力完成了一部超验的关于现实文明的作品。面对文明远离"荒蛮",文明人丧失灵魂自由、丧失主体超越机会的困境,她试图显现和克服世界这样充满凶恶与荒诞的性质,促使人们进行辨证的知性思索。  相似文献   

19.
《第七天》描绘了主人公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勾起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平等、和谐的死亡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没有痛苦或恐惧,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生与死的意义被颠倒,死亡世界接近理想中的现实世界,更加吸引人们去向往。生与死由“爱”这条纽带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冰冷中感受到温情。这部小说也因为大量暴露现实而显得思想深度不足,出版后便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20.
雪压坚贞一片心犹恋风流纸墨香--谈关露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露女士的个人生活和创作道路都是十分坎坷的。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表达着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她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进步女诗人,活跃的左翼女作家。由于生存状况的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关露悄然迈出了诗坛,移步于小说和散文的园地。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复杂的生活环境,强化了关露文学作品迂回婉约、感伤沉郁的柔美风格。研究关露的小说可以发现其讲述角度的特点以及糅合几种体裁形式而成一篇作品的特点等。关露的《新旧时代》是一部优秀的自叙传小说,研究这部作品,对于了解关露本人的思想发展和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