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语中的动词"カケル",具有多义性。本文从"カケル"多种语义着眼,通过认知上的语义扩展理论分析其多义性,并进一步通过意象图式来分析其语义扩展中的规律,即"由身体容易把握的空间领域逐渐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进行"。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蒙古语复合动词对计算机自动识别的需要出发,以意义分类方式,对蒙古语N+TALBI复合动词的结构语义进行了形式化,力求探视蒙古语N+V复合动词的结构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春雷 《海外英语》2011,(10):310-311
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V+V」型复合动词又是复合动词的重点,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写的『複合動詞資料集』(1987)记载,日语中的复合动词有7500个之多。目前,关于复合动词的研究,国内外日语学界已有很多。该文以《天声人语》[1]刊登的文章中出现的部分「V+V」型复合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语义配价理论,现代汉语中大多数接触动词的客体都是表示具体实物或人的名词性成分,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接触关系.接触动词表示主体主动的去接触客体,客体的生命度是逐渐减弱的.接触动词能够进入二价动词的典型框架"N1 V N2",构成接触动词的基本句式是"主体 V接 客体".  相似文献   

10.
影响日语复合动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复合动词的合成方式对习得效果的影响及动词的多义性对动词复合的影响等复合动词本身的问题,也有教材缺乏相应的系统性、词典缺乏详细的解释等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环境问题。而发挥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意义,制定相应的对策,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创造良好的习得环境,可以提高日语复合动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动词 开”结构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可以表达多种语法意义。本文对“V开”结构的语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指出“V开”结构可以表示分离态,始继态、展开态和比喻态。本文还分析了这四种态对动词“V”的语义要求,以及动词V和“开”的语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12.
具体位移义"V到NP"格式中的动词都是空间动词,空间动词分为位移动词和非位移动词.其中位移动词又分为自移动词、他移动词、兼类动词.  相似文献   

13.
以构式语法理论为视角全面探讨"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就结构而言,"爱V不V"是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的固定格式;就意义而言,"爱V不V"构式的语义具有多义性,具体包括"选择义"和"否定义"。基于"爱V不V"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在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构式意识,处理语言现象时突出构式义的阐释和挖掘语言结构的深层次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汉语的各种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充当谓语的结构"V+中"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此结构对动词V的选择条件与限制。  相似文献   

15.
首先请看例句: A)S V:他死了.(死者是"他") B)S V O:他死了妻子.(死者是"妻子") C)S V O:他打了妻子.(打人者是"他") V、S和O分别指动词(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B与A相比,只是多了宾语,而动词"死"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却不相同;B与C相比,只是动词不同,施事却也不相同.语言学界对此的解释是:它们各自的语义指向不同.A中的"死"指向"他",以"他"为施事;B中的"死"指向"妻子",以"妻子"为施事;C中的"打"分别指向"他"和"妻子",以"他"为施事,以"妻子"为受事.显然,这里判定语义指向的依据还只是语感.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会问:A、B、C中的动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义指向?规律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判定动词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因为只有找到形式标志,才能给学生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V来V去"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由于进入该结构中的动词性质的不同,使得该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V来V去"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的吃喝类动词往往具有多义性。通过考察12种方言和语言中吃喝类动词的搭配对象,归纳出吃喝类动词的16项功能项,并绘制出相应的语义图。不同语言中“吃”类动词功能项几乎都多于甚至远远多于“喝”类动词功能项,这与动词义域、语言类型和使用频率有关。在语义图基础上归纳出不同语言间吃喝类动词的9条蕴含共性。除“固体类”和“流体类”功能项之外,“可吸收类”是吃喝动词关联最多的功能项。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译佛经中《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一个,复合动词是玄奘新译《金刚经》中十分重要的词汇现象,运用梵汉对照的方法,考察3类复合动词,即“情态词+V(动词)”结构,“被动态标志词+V(动词)”结构,双音动词,可以揭示中古汉语复合动词的表达力和灵活性.梵语的汉译无疑增加了汉语的复合动词.  相似文献   

19.
"越V越A"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条件倚变,即格式后项形容词所表示的事物性质随着前项动词的动作发生而变化。根据"V"的特点可以把格式分成三种语义类型,即:"越Vd越A","越Vs越A"和"越Vd s越A",且"越来越A"格式的形成是由于"越V越A"中"V"的虚化而变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V单+NP”语块中,有的动词与NP之间具有语义内含关系,这种语义内含关系使得动词与NP在语义上形成依赖关系,从而有助于“V单+NP”语块的形成.语义自足性是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形成的深层制约因素,在词典对二者的释义中这种内含关系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