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2.
苏轼可谓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能,他的散文、诗、词乃至书、画,无不精湛、佳妙,甚至在美食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苏轼在政治上不甚得意。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过王安石,主要是反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流弊;司马光主政时他也反对过司马光,他认为对新法应分析利弊,采其所长,反对一概废弃。但是,苏轼在做地方官时,还是  相似文献   

3.
出一头地     
北宋的欧阳修,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且一生乐于延誉赏拔人才。他的眼光犀利,许多日后知名的人物(如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尚未出名时,他即广为宣传。‘谓必显于世。’因此,《宋史·欧阳修传》评价他‘奖引后进,如若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出一头地’这一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赏识苏东坡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不赞成以王安石划线来评定宋代某些作家,在《论欧阳修》中讲过这个看法,认为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不能就算保守。因为,在那个时代,同是维护一种制度、巩固一个政权,改革的方式未必只许一家。如果说,凡附合王安石变法的,如吕惠卿、曾布等人,便是代表中小地主的革新派;凡持有不同意见的,如欧阳修、苏轼兄弟,便是代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注重摆用人才,提拔后进,凡有才能的人,他都能大力扶植、荐举。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都是在欧阳修的提携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政治家。有次,欧阳修向皇帝推荐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三人可以为宰相。吕公著是原宰相吕夷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最杰出的散文"八大家"。因倡导古文运动,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捕蛇者说》深刻揭露了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  相似文献   

8.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著名的古文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9.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起源: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相似文献   

11.
宋四六在北宋大致发展为两派,即王安石派和苏轼派。“荆公谨守法度,东坡雄深浩博,出于准绳之外。”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四六特色的具体分析,认为王安石四六和欧阳修、苏轼四六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四六谨守法度,自成一派,王安石四六尊体的理论和做法在南宋得到响应。  相似文献   

12.
韩愈、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散文家,与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学语文教材中就选了他们的多篇文章。在他们的文章中经常提及"古文"和"古道",如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17,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似文献   

13.
文言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文人仿古的作品。比如: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汉《史记》、《汉书》之类的典籍,以及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龚自珍的文章,都是典型的文言作品。此外,五四从前除民歌以外的诗词歌赋,也算文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余始发愤读书,后得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名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同列入“唐宋八大家”。请看他在《上欧阳内翰(即欧阳修)第一书》中是怎样介绍自己的治学情况的——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  相似文献   

15.
语言大师们认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结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有一天,欧阳修和几个同事出游。一个同事骑的马受惊纵奔,在路上踩死了百姓的一只狗。欧阳修叫下人赔了钱,又叫那个同事将此  相似文献   

16.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17.
更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祜年间进士,一生仕途坎坷蹭蹬。在王安石执政期间,他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曾以“作诗毁谤朝廷罪”被远谪到黄州团练副使的任上。当时苏轼年届四十五岁,由于黄州的生活又十分艰难,国家的一点薪俸对这位失意的京官来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所幸的是,他在那儿结下了一个名叫马正卿的朋友,朋友豪爽慷慨,解囊相助,  相似文献   

18.
苏轼因嘉梧年问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欧阳修、韩琦等重臣的推崇与提携,以及仁宗、英宗的赏识,神宗、宣仁太后的重用,哲宗、徽宗的贬逐与弃用。在其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苏轼历经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元桔更化、朔蜀洛党争、绍述新政、元裙党禁等一系列政治风波,苏轼身处其中,其命运与皇室对他的态度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19.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20.
一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一说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郡望是昌黎(今北京市通县东),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其余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艳丽文风,主张以自由的散体来代替僵死的骈体,提倡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提出“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