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中学语文课本和各种文言文选本都采用了方苞的《狱中杂记》。此文作于康熙51年(公元1712年),时作者因《南山集》案牵连,囚刑部狱。他虽身负重刑,然耳闻目睹狱中种种暗无天日的惨状,怎能默尔而息,乃不顾自身  相似文献   

2.
方苞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康熙五十年(1771年),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株连下狱。开始在江宁狱。后移到北京刑部狱,《狱中杂记》即记叙在狱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吏治的腐败黑暗,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在方苞著作中,《狱中杂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堪称名篇。它不仅是一篇帮助学生认识清代封建制度罪恶的生动教材,而且在结构和材料的组织方面也值得学生很好地借鉴。方苞受《南山集》案的株连,陷入狱中达  相似文献   

3.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4.
清初“桐城派”巨子方苞(1668—1749)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株连入狱。后来,他写成著名的《狱中杂记》。方苞下狱,是否仅仅由于家藏《南山集》书板?抑或还有其他潜在原因,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采,遘疫死,皆不应重罚。(高二册《狱中杂记》)其中“同官”,课本注释为;“县名,在现在陕西省铜川市一带。”将“同官”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很值得商榷。首先,从文章的语言环境看,“同官”当释为“同僚”。《狱中杂记》作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被选作  相似文献   

6.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7.
一、贬官流放①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列传》) 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③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方苞《狱中杂记》)  相似文献   

8.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凤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  相似文献   

9.
方苞《狱中杂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对句中的“质其首”,高中语文第二册注作“就是‘以某首为质’。质,抵押品,这里作动词用。”在后面的知识短文《文言词的一些用法》中,更将该句列为“意动用法”的两个例句之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不够明白、准确,那么后者就有明显的错误了。《狱中杂记》里的这句话,是揭露清代监狱里刽子手与其同伙们无孔不入地勒索犯人及其亲属的罪恶的。意思是说,只有对判处死刑的犯人没有可  相似文献   

10.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11.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风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念奴·赤壁怀古》是他四十七岁那年(公元1082年),从狱中放出,旋被贬黄州时写的.这首词借怀念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周瑜来表达作者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惆怅心情.这首词的下阕首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附注:明朝梅庆生注《苏东坡全集》中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句词中的“当年”二字,有的书上作“昔年”解;有的书上,干脆就把“当年”二字删译,译成:“想到  相似文献   

13.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4.
方苞的《狱中杂记》,透露了清代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象。写得言简情实,典型性很强。人们都说它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时代“司法”制度的罪恶和黑暗的认识。然而,这个效果并不是作者所希求的。  相似文献   

15.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深得康熙赏识、雍正宠信。他在乾隆朝为官七年,以乾隆四年为界,乾隆对方苞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初加恩宠,后予罢黜。方苞落职的缘由,《清史稿·方苞传》记载有三件事,关涉“营私”“泄密”“请托”,引起乾隆震怒。然深入探析这三件事,其中有方苞难以言说的苦衷,或是触及“朋党”和“用人之权”等清廷皇权专制大忌,而根本上则是方苞与臣僚矛盾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今学者陈祖武评价方苞,则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6.
一、判断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1、黄宗羲和方苞都是清代人,他们写的《柳敬事传》和《狱中杂记》反映了统治阶级统治下的黑暗政治和人民的痛苦生活.()2、《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我”是—个为解放事业不辞辛苦、勇挑重担,善于团结同志,富于乐观主义精神的人.()3、《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4、"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的敌人都不是他个人的敌人,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也表现了马克思人格的伟大.()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它属于古文中的“杂记”类,可分为五大类: 一、游记类。游记是记述旅行见闻的一种文学形式,按其内容侧重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纯游记作品。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二是借记游来阐述某些哲理的游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二、记事类。这类作品主要是记述某一事件的经过情况的。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方苞的《狱中杂记》等。三、记人类。这类杂记叙述历史上重要事迹。  相似文献   

18.
《狱中杂记》是方苞因为“《南山集》文字狱”的牵连,被关进刑部狱以后亲眼目睹的纪录。它以丰富的事实材料,严峻的批判态度,揭露了封建时代监狱中的重重黑幕,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司法部门的罪恶情况。归纳篇中揭露监狱的黑暗与残酷,重要的有下列几点:一、监狱中的起居与卫生条件极端恶劣,  相似文献   

19.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对史可法的一番话,共53字,文末作者还特意说“狱中语”乃其宗老(左光斗之女婿)“亲得之于史公”,明其无欺。查《明史》左、史之传,均无记载,倒是钱钟书先生经过考证,发现左光斗的“狱中语”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可法《忠正集》中...  相似文献   

20.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集以此名,人亦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他的《惜抱轩全集》,有“诗集”,“诗后集”和诗“外集”三部分,占全集五分之一略强。计有古、近体诗七百三十首,试帖诗四十首,词七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