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淑运 《世界文化》2006,(12):50-50
漫步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每能强烈感到俄罗斯民族深沉的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帕尔纳斯山位于希腊中部。希腊神话中说,诗神住在这座山上。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奥斯塔菲耶沃庄园因培养了几代文化名人以及与十九世纪的许多文学家有着不解之缘,因而被弥为“俄罗斯的帕尔纳斯”。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在莫斯科等地逗留了一个多月,有幸亲眼看到今日的俄罗斯。在这里,我以读书人的视野和执著,尽力争取给朋友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观感。刚到莫斯科的前几天,最使我注目或凝视的是那些在大街上走动的俄罗斯人。他们那走路的神态、速度,匀称开阔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的来去匆匆,这一反映民族群体动态及精神的现象,首先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一个触动。俄罗斯商店午休时间不营业,不到时间不开店门,俄罗斯什么地方都排队,而且排队时特别规矩,特别认真。这是俄罗斯人行为和意识高度规范的现象,这种品行和素质可能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养成…  相似文献   

4.
世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足,流浪的魔影渐渐地远去了。祖辈那流浪的岁月退成了历史,父辈那流浪的经历化成了故事。还曾见过那流浪在特区的乞丐富翁,流浪的神态十分从容。而有幸跨入流浪作家队列的,却再也不是胸无点墨的愚人。在俄罗斯,在莫斯科,流浪的艺术家给人们那么丰富的艺术享受和艺术想象,我不知道是流浪的艺术家催生了俄罗斯的艺术,还是俄罗斯的艺术造就了这流浪的艺术家。莫斯科古老的阿尔巴特大街,是访俄的人们几乎必到的地方。这一条数千米的步行街,就是一个全面展示流浪艺术家高超技艺的露天艺术殿堂。走过曾经…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10,(5):95-96
最近,由青海省旅游部门组织的“大美青海”旅游展台,随国家旅游局旅游促销团走进俄罗斯,在2010年第17届莫斯科国际旅游展会上亮相并吸引众多关注目光。俄罗斯是我国第三大境外游客客源国。莫斯科国际旅游展是由世界旅游组织、莫斯科市政府、俄罗斯联邦议会及俄罗斯工业和企业联会支持的大型国际旅游展。来自俄罗斯各地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参展商参展,  相似文献   

6.
海燕初翔     
高尔基终于实现了老早就议定的和雅尔达小组成员约定的会见,只是不在库丘克萨莱大街,而是在寂静的上马山德尔大街。一间长横梁、粘土地的宽敞房间里聚集了二十多个人。正如高尔基所预料的,他们不少人脸色严峻,被病魔折磨得冷漠无情,眍进去的双眼闪烁着忧郁的光芒,嘶声哑气地咳个不停。百叶窗统统放下了,为确保安全起见还用棉被蒙起来,以防窗外窃听。当中的梁上悬着一盏库房用的宽边铁皮罩煤  相似文献   

7.
<正>1904年7月9日清晨的莫斯科,越来越多的人聚拢在城市东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基车站,包括高尔基在内的人群都在等待着。一辆从巴登维勒驶来的火车终于到达了,里面放置着刚刚在德国去世的安东·契诃夫的遗体,不过绿皮车厢上却标着:"牡蛎运输车"——一种典型的契诃夫式玩笑。现在,我们让这辆火车掉头向南,一直开到44年前的塔甘罗格。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9.
品味伏特加     
一提起俄罗斯,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伏特加酒。几百年来伏特加酒已慢慢融入到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俄罗斯酒文化。2003年一座伏特加酒博物馆在莫斯科落成,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来为500岁的伏特加贺寿,这足以证明伏特加酒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它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国酒。  相似文献   

10.
到莫斯科不可不去红场,到红场不可不瞻仰列宁墓。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回国前终于有机会去莫斯科,去看一着列宁他老人家。 到达莫斯科后,我们一行四人的头一个目标就是红场。初见红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红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宽阔宏伟,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见证着发生在莫斯科的重大历史事件。克里姆林官、列宁墓、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俄罗斯最大的商场环绕在红场的周围,述说着不同时期在莫斯科所发生的一切。列宁墓在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方, 1924年1月 27日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安放…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姓氏趣谈许美华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这个姓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斯大林”的原义是钢铁,寓意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姓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用“痛苦”做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和文章。俄罗斯人和中...  相似文献   

12.
夜探莫斯科     
<正>高级轿车急驰在夜幕当中,俄罗斯的新贵们通宵达旦地狂欢于夜总会。莫斯科的夜晚,一派繁华的景象。装点莫斯科夜晚的,是那些耀眼的灯光和深深的夜色。闪着金光的基督教堂半圆顶、带有明显的斯大林时代印记的哥特式建筑风  相似文献   

13.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不少外国作家常以笔名闻名于世,而他们的原名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里是“痛苦”之意。高尔基家境贫困,他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忘记自己的经历,所以取笔名为“...  相似文献   

14.
饮誉世界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柴科夫斯基有着不解之缘。1866年,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创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年他聘请26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进院当教授。柴科夫斯基在院任教11年,与尼古拉建立了终身友谊,他的不少作品都由尼古拉演奏和指挥。1881年,尼古拉去世,柴科夫斯基心怀悲痛写了一首钢琴三重奏,题名(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表达对尼古拉的知遇之情。柴科夫斯基为此院的教学和发展作了杰出的贡献,他同时是俄罗斯成就辉煌的代表性作曲家,所以后来这个学院就被命名为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学院临街…  相似文献   

15.
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托尔斯泰出走的消息,震动了整个俄罗斯。莫斯科的各家报纸登出消息后,全国各地都有电报发往这个因接纳了托尔斯泰而闻名于世的阿斯塔波沃车站。人们以深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享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俄罗斯小城市阿尔扎马斯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盖达尔城”,尽管阿·马·高尔基曾经在这里住过,亚·谢·普希金、弗·加·柯罗连科、康·加·巴乌斯托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也曾多次到这里来过,但这  相似文献   

17.
正在俄罗斯坐过两次火车。两次都走的同一路线。第一次是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第二次是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所走的路线虽然相同,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莫斯科与圣彼得堡(1924—1991更名为列宁格勒)的火车站外观居然完全相同。更有意思的是莫斯科的火车站叫"列宁格勒火车站",而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叫"莫斯科火车站"。这是100多年前留下的故事。1842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签署了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铁  相似文献   

18.
1919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在莫斯科诺温林荫道(现名柴可夫斯基大街)买下了一所二层楼的房子。在这种木结构的单独住宅里练声是再好不过的了。当时这座房子的阳台面向一直伸延到莫斯科河畔的大花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套娃     
俄罗斯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的象征,也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它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空心彩绘木娃娃(一般为村姑或农妇造型)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地组成的玩偶。据悉,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个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里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套娃,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如今套娃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已成为最具俄罗斯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相似文献   

20.
在风光秀丽的莫斯科城西南的列宁山上,矗立着一簇雄伟壮观的建筑柽群,其主楼顶端高耸八云的塔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永远给人一种神圣、震撼的感觉和进取、向上的冲动,这就是俄罗斯最高学术殿堂、俄罗斯科学及化教育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