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为严明军纪,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老百姓心日中树立了人民解放军“正义之师”的形象。在而今的和平时代,当教育被摆上了振兴民族、强盛国家的重要地位时,我们也不妨来给承担这个重要使命的教师提出“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以期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与教育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张闻 《教育》2008,(8):22-23
平民教育来了!在高层的推动和社会的呼吁下,这项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社会改良运动,在穿过近90年的历史长河后,开始在我们这个时代复兴。  相似文献   

3.
"平民文学"思想是徐嘉瑞文学思想的核心,萌生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热潮中,与多位文学革命先驱的"平民文学"观相互影响。徐嘉瑞倾毕生之力建设"平民文学"思想,具体内涵随时代及其思想转变不断深化,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平民文学"思想,对该思想的理解需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当然,站在今天文学角度反思,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过于强调文学实用性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未给予每个阶段的"平民文学"以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王健敏 《江苏教育》2008,(17):16-17
教育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一个时代的教育家无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独特历史使命。如果说20世纪20、30年代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家为代表,以“教育救国”为己任,通过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把教育推向了社会,解决老百姓“有书读”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教育家则是以“教育强国”为己任,通过优质教育的普及,解决老百姓“读好书”的问题。通过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的优秀人才,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实施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品读     
<正>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最有平民意识的,不是精神贵族。普通人,这个概念如果用一个庄严的称谓,就是人民;如果用一个通俗的称谓,就是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时代真正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经历、命运、向往、喜怒哀乐,以及真实的生活与境遇,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的本色实际在老百姓身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历史的真实,都记录在那一代老百姓的命运上。所以我觉得作家的眼睛永远要盯住老百姓,尤其盯着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对同一“平民文学”术语,却是人言人殊。周作人认为它是时代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认为它是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鲁迅则说它是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解剖这种表面用语相同、实际所指相异的现象,对于纠正今天五四“平民文学”研究中的偏颇,启发今天学术界对于现代文学名词术语的清理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慎作为平民画家,饱读诗书,绘画作品带有“士气”,因身份地位限制以及宗教、社会氛围对他的影响,人物画作中带有现实主义意味,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多是带有“士人画”内涵的世俗画,具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我国平民教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其平民教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平民教育实践运动影响深远。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措施对当前我国普及教育实现“两基”目标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创新,促进普及教育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性灵说”诗论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袁枚诗论在乾嘉时期、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以更科学的方法、更进步的世界观去分析、评价袁枚及其诗论。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8,(22)
平民教育来了!在高层的推动和社会的呼吁下,这项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社会改良运动,在穿过近90年的历史长河后,开始在我们这个时代复兴。在平民教育复兴的大趋势下,我们  相似文献   

12.
元教育学——西方教育学认识论剪影(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我们以批判教育理论的元研究结束了对西方教育学认识论思想的历史剪影。在西方思想界 ,“批判”思潮已经渐渐退去 ,所谓的“后现代”的思潮正处于高峰。在这个历史的剪影中 ,我们看到 ,各种教育理论及其认识论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 ,各显千秋 ,但却又不因处非主流地位而退出历史舞台。所有那些教育学认识论的思想 ,其主题各有侧重 ,范围或窄或宽 ,涉足深浅不一 ,但不外乎是教育学的理论性质与认识论标准的探讨这两类主题。在这两类主题下 ,有些问题以不同的面目、方式反复地出现 ,因为它们触及到对教育理论的根本认识 ,从而构…  相似文献   

13.
中学世界史教学在讲援古罗马史时,总要提到平民保民官(一般简称为保民官)。这是古罗马一种很有特色和影响的重要官职。本文拟就下列几个问题作一考察,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1、平民保民官是如何产生的? 顾名思义,平民保民官就是保护平民利益的官员。它产生于公元前494年,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成果。“平民”一词最初指三百个氏族以外的罗马居民,主要是移民和拉丁姆境内的被征服者。王政时代平民与氏族贵族产生了矛盾。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的塞维乌斯改革将平民纳入百人队,形式上与氏族成员享有同等权利,实际上平民与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仍相差悬殊。约公元前510年建立的共和国的官职完全由贵族垄断,征服得来的“公有地”的绝大部分被贵族占用。广大平民虽是罗马城邦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新词“草根”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根”在一些报纸杂志、互联网频频亮相。“草根”的流行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潮流,是大众传媒时代普通群众获得更多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产物,是大众文化背景下“平民意识、自我意识”崛起的体现,是人们对“草根”具有的求生存、求发展等性质的认同,也是现代社会激烈竞争中普通人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心声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铁人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进入21世纪,“铁人精神”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与更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感染教育、利用网络多媒体在校园加强宣传、树立榜样示范教育带头等途径开展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助残扶弱.平民教育’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外部环境加上办学特色等于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优秀诗篇,通过描写的三种离别景象,反映出了安史之乱时期底层老百姓们积极上战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别”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真实性、倾向性、社会效果。对于“三别”社会历史意义的观照,有助于让读者了解战乱时期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在反思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当时时代的社会性质的过程中,总结战争所带来深刻的惨痛教训和深刻经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8.
中国需要“平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作文》2006,(5)
新华社杭州3月21日电(记者王学江、谢云挺)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指出,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受到教育。这番话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人呼吁:应当使“平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消除和克服片面发展精英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尽快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所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它注重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与其相对的是精英教育,它考虑的是培养少数拔尖者,其结果是少数人获益。在今天强调“平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王啸 《中国教师》2007,(6):23-24
<正>21世纪的新平民教育正在中国大地上盎然兴起,一方面,它自觉地秉承了五四时期平民教育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些当今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新特质。毫无疑问,准确地了解新平民教育的这些新特征,对于开展这一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新平民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休闲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衡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涵和所存在的价值,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虽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