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2.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3.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4.
现在我们在报纸上已经很难看到不熟悉的生字和生词了,广播中,许多现场直播自然的口误让群众喜闻乐见。主持人的口头语和大白话也是听起来那么顺耳:电视新闻类节目除了中央和地方的新闻联播以外,我们都很难看到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照提词器播报新闻的场面。说也好,播也好,都是传媒与受众对接的一种方式而已。怎么样对接好,就怎么对接,群众是评判的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新闻播讲方式主要是“播报式”和“说话式”。“播报”是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讲究字正腔圆、准确流畅。现在“播报式”的播音方式主要是一些“新闻联播”类的栏目在采用。中央、省、市、县台的《新闻联播》一般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往往严肃、庄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允许播音员有太多的个人发挥。而专题类新闻栏目因为分工明确,如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就分别以报道和反映经济生活、体坛赛事、娱动态为主旨,  相似文献   

6.
有次听一位专职报道员“传授”经验,却越听越不是滋味。那位专职报道员说:“搞报道说简单也很简单,只要把前几年的旧报刊拿出来翻翻,打些提前量,依样画瓢,就不愁上不了稿子。”他还滔滔不绝地举了好多例子来佐证其言不谬。 “新闻”之新,不仅仅在于其时  相似文献   

7.
荒萌 《视听纵横》2001,(3):60-60
全国“两会”,世人瞩目。各地的媒体汇聚京城,一展身手。此次,浙江电视台派出了本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两会”报道阵容,每天向浙江直传大量新闻的同时,也往中央电视台送了不少好片子。据统计。“两会”期间,中央台《新闻联播》共播出有关浙江代表团小组审议的新闻16条,出了13个代表的同期声,数量居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前列,并且话题的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代表们所在的部门行业,不少采访成了中央台《新闻联播》小组审议新闻里出彩的亮点。总的来看,这次我们在三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8.
戴贞健 《新闻窗》2012,(4):117-118
作为固定的时政新闻栏目,每个省台都有自己的“新闻联播”,它在本省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各省电视台“新闻联播”都给人一种很“硬”、很“正”的感觉,在普通百姓看来缺少亲和力、亲切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当兵的缘故吧,部队里每天都要组织收看《新闻联播》。以后上了军校,因为学的是新闻专业,学院还特许我们连《焦点访谈》也一起看。因此,我便与《新闻联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作记录不看《新闻联播》,渐渐地,养成了习惯,每天的头条及重大新闻的标题必定是我专用记录本里的“座上客”。有空就请出来“聚聚”。我想,没准什么时候能用得着。 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广大军民全力以赴,严防死守,日夜奋战在抗洪大堤上,全国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出动,  相似文献   

11.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12.
陈海宇 《新闻窗》2005,(4):17-18
2004年全省电视新闻奖参评作品佳作纷呈,令人欣慰,观看时眼前不禁浮过这些年来电视新闻发展和变化的情景片断: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其意义后来被称为“是新闻改革、崇尚创新的孵化器”;1998年,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晚间新闻》,以一种鲜明的“亲民性”特点来“说新闻”,带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语态上的又一次转变;2003年元月,中央提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减少和变短了,声画并茂,展示新闻鲜活性的报道增多了:2004年5月,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实行总制片人制,开放的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形成……。  相似文献   

13.
唐勇 《声屏世界》2008,(2):61-61
新闻标题运用楹联知识的有以下几类: 综合性报道:如2007年10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看成就说变化逢盛世迎盛会”:2007年2月18日《新闻联播》“欢乐祥和迎佳节神州同庆贺新春”,这样的标题能够较好地概括所报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看电视听广播时,常听到一种吸气声伴随着播音员的播音,有时几乎每句话后面都带有这种声音,既难听又影响播音质量。 2001年12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中《外轮变身之谜》的报道,那位配音女播音员吸气声贯穿于整个报道。12月26日《新闻联播》中,报道“吴仪在天津考察”、“广州地铁开工”等多条要闻时,配音的女播音员每吸一口气的声音被话筒放大夹杂在报  相似文献   

16.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琢磨了很久。平时与一些通讯员交流读报体会、写作经验时,总发现些许不足,在基层通讯员中,不少人读报听新闻联播或看电视,对新闻很投入,从头条到本埠要闻、重要通讯听得、看得很认真。然而,对报刊言论却不太留意。诚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作为一个通讯员,这种读报学习中的“偏食”现象,会导致知识贫乏和眼光近视,等于少了一只发现新闻的“第三只眼”。时评、杂文、杂谈之类,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时代热评”、…  相似文献   

17.
不知你注意没有,中央电视台黄金段位广告的播出受到“挑战”。在~些中小城市的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不再是中央台的广告了。事情的缘由当然决非是中央电视台的失信和违约,而是不少地方电视台在这黄金时段杀出“程咬金”,播转了自己的广告。1995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1996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大会,国内195家企业竞争31个标牌,创下了总金额10.6亿元的新纪录。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效仿中央台的做法,自己也组织招标一类活动,每晚等中央台“新闻联播”一完,不失时机地播转成自己的广告,到时一秒不差地转回…  相似文献   

18.
基本建设中常有些“半拉子”工程,令人看不顺眼;报纸和广播、电视上也有一种“半拉子”新闻报道,叫人读了、听了不舒服。去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口播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一项最新的检测结果表明,我国3个5岁以下的儿童中,就有两个缺少微量元素锌。锌被誉为“生命之花”,儿童如果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20.
有句话说:“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上面所述的新闻界相互“瞄准”的怪现状恰合其意。早些年.《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也是“隔岸观火”的老手.比如报道张君杀人案.湖南本地媒体甚至连轻描淡写都不够格,可《南方周末》居然可以做好几个大版.甚至连民间小饮食店广告招牌“张君包子.吃了解恨”这样的照片都见了报。这是典型的隔岸观火,让湖南媒体自叹不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