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宁 《兰台世界》2012,(16):34-35
近代以来,被誉为"革命之母"的海外华侨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政府对华侨的态度逐渐由消极管理转为积极辅导。华侨教育作为侨务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人数最集中的南洋地区几乎全部沦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华侨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第二阶段是近代新式教育模式,以创办新式学堂,讲授新知识、建立新学制为形式.  相似文献   

3.
近代华侨报刊蕴含着近代华侨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信息,是研究华侨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支撑,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向心力的生动教材。介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近代华侨报刊涵盖内容丰富化、出版周期多样化、创刊宗旨多元化等特点,提出建立联合目录、建设全文数据库、开展影印出版、建设图片数据库以及举办专题展览等开发策略,旨在便于读者利用,进而推动近代华侨报刊研究的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刘红光 《兰台世界》2016,(17):123-126
华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华侨高等教育是随着国家侨务政策调整在华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与国家侨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华侨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侨情的变化给华侨高等教育带来生源竞争、教育质量、办学定位、为侨服务提升等诸多新问题。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提升学术水平和突出侨校特色相统一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合理布局学科建设、提升为侨服务水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1921年12月23日在北京成立,其实,“直到十一年(1922年)四月才在京设总事务所进行一切”。它由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共进社及新教育编辑社(又称新教育杂志社)合并而成。其中新教育共进社系1919年1月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及中华职业教育社(后又加入南开大学、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上海高等工业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站     
《华侨华人蓝皮书》 本书以中国的侨务政策“为侨服务”为出发点,强调了中国政府在侨务政策上推进世界和谐、共荣共赢之宗旨与良好愿望,从历史、政策、国际移民潮流和规律、主要华侨华人居住国家和地区现状、国内侨务概貌以及经济科技、华文教育等角度,探讨了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1,(25):31
《华侨华人蓝皮书》 本书以中国的侨务政策“为侨服务”为出发点,强调了中国政府在侨务政策上推进世界和谐、共荣共赢之宗旨与良好愿望,从历史、政策、国际移民潮流和规律、主要华侨华人居住国家和地区现状、国内侨务概貌以及经济科技、华文教育等角度,探讨了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侨联作为与海外华人华侨联系最为紧密的团体之一,在开展华文教育工作方面有着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侨联要认识新时期华文教育的特点,抓住发展机遇,发挥优势,创立品牌,整合资源,拓展新的途径,大力发展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侨历来重视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的视角阐述了近代闽南华侨支援家乡建设,捐资兴学,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发展侨乡文化教育事业的过程;高度赞扬了陈嘉庚先生等闽南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情怀.讴歌了他们创办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祖籍广东归善(今惠阳),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富有的华侨家庭,从小就接受父亲廖竹宾的爱国思想教育,当美国的排华风潮蔓延时,年幼的廖仲恺也少不了受到异族孩子的欺辱,父母进一步教育他:只有振兴祖国,才能保护华侨。1896年,廖仲恺转赴香港皇仁书院读书第二年,廖仲恺与素不相识的何香凝结婚,有趣的是,他们的婚姻竟然与何香凝的“天足”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