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灭绝人性地利用活人进行细菌实验,无比残忍地杀害中国抗日人士,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近几年来.黑龙江、吉林两省档案馆先后公布了一批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为七三一部队细菌实验提供活人的"特别移送"档案,为揭露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提供了铁证.最近,笔者查阅馆藏有关档案资料,又找到了北安宪兵队苏联谍报员尚开明进行"特别移送"的档案.这为揭露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日军在山西也进行过细菌战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日本天皇下令,在中国东北建立细菌部队,这就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满洲第七三一部队".这支细菌部队的法西斯丧心病狂地用我同胞进行活体实验,专门培植、制造霍乱、鼠疫、伤寒等病菌,在东北、华中侵华作战中使用,造成严重的瘟疫,使大批的中国同胞受传染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石井四郎在山西进行的细菌战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日本天皇下令,在中国东北建立细菌部队,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满洲第七三一部队".  相似文献   

4.
1945—1948年间,美军在日本秘密调查了七三一部队,得到了七三一部队细菌武器研制、人体实验、细菌战与毒气战等重要数据资料,美国人据此撰写了三份调查总结报告,这是此前所获资料的重要补充,对深入挖掘、拓展研究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犯罪事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以美国馆藏三份报告书:《其他国家的细菌战活动与能力》《托马斯·英格利斯报告》及《来自海军方面的细菌战报告》为依托,通过系统整理和初步解读,形成实施细菌战完整的证据链,有助于还原七三一部队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浪潮日益高涨,日本四面楚歌。为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日军准备大规模地进行细菌战争。为加紧鼠疫病菌试验,下令大量捕捉田鼠。为此,日本关东军曾于1945年通过伪满洲国政府,在东北强令征鼠,第七三一部队还制定了田鼠收集计划及实施要领,伪满兴农部要本年度以行政力量确保提供试验用活田鼠30万只,七三一部队的头子石井四郎在1945年2月12日以满洲第六五九部队(细菌部队的对外称呼)的名义,向伪龙江省次长发……  相似文献   

6.
周江  孟晓娜 《兰台世界》2016,(4):101-104
陶行知是切实地把审美教育思想落实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家。其审美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是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这一目标是有其心理基础的。以"求真之情"和"践真之意"为基本内涵的、知情意结合的审美教育心理基础,决定了必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审美教育原则,来实现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的审美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做合一原则,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陶行知最终实现了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的审美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县区短讯     
平房区档案局在侵华日军“731”罪证陈列馆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圆满完成红色旅游建档工作。侵华日军“731”罪证陈列馆记录了侵华日军以“731”部队为核心,利用活人作实验材料,研制细菌武器用于侵略战争,灭绝人性、惨绝人寰地残害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正>为有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赣州市出台了《赣州市开展建立整治买官卖官问题"特别监督档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拳出击买官卖官问题。"特别监督档案"主要由"特别监督名  相似文献   

9.
徐燕 《新闻实践》2008,(5):61-61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渠道、阅读习惯,网络新闻成为人们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但是,近些年来,许多荒唐的假新闻走马灯般地流传于网际,如"大活人两肾被偷"、"19岁中国女孩打破牛津纪录"、"比尔·盖茨被暗杀"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市场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践踏职业道德底线,或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地传播尚未被证实的小道消息,或自编自导,凭空捏造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消息."新闻失实"已成为新闻从业者一个不能回避的尴尬话题.  相似文献   

11.
郑良 《中国记者》2020,(1):75-76
2019年3月底,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全媒体稿件《福州沿海:密林深处、水库旁边,大片豪华活人墓悄悄建造……》,在舆论场上形成刷屏之效,稿件被500多家媒体采用,客户端浏览量过亿,网民评论数十万条,数十家媒体跟进采访或配发评论。稿件产生重大影响,中央主要领导对新华社公开报道做出批示,福建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治豪华活人墓问题,2019年4月起,福州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整治行动。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统的隐私判断标准带来了挑战,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Helen Nissenbaum教授提出的"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强调隐私权是一种"个人信息适宜地进行传递"的权利、隐私的判断取决于所处的情境脉络等观点,解释了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困境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信息传播违背了特定情境脉络中的"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姜燕 《新闻前哨》2004,(12):17-18
不顾社会效益,一味猎奇,寻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追求感官刺激,专挑那些稀奇古怪、违背人之常理的事去宣传,去煽情,这是舆论中的"媚俗"现象。一般而言,"媚俗"容易被人识别,现在传媒对"媚俗"现象很是警惕。但媒体宣传中的"媚官"现象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相似文献   

14.
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古老文化之一脉,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二两棉花纺成线/活人见不了活人的面。咱两个好比一疙瘩蒜/一搭生来一搭烂。前山有雨后山有雾/照不见哥哥走的哪条路。青杨柳树活剥皮/咱兄妹二人活分离。雪花打墙冰盖房/咱两个露水夫妻咋做不长。千里雷声万里闪/哥哥不回来也是枉然。半夜听见哥哥鞋底响/一舌头舔破两块窗。风尘不动杨柳梢摆/热身子趴上冷窗台。……”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把违背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本意,以"舆论监督"的形式,间接描述新闻事件的部分真相,在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后,媒体主动转移"议程设置",使新闻当  相似文献   

16.
"门"字来于水门(watergate),是个泊来词,源于重大的政治丑闻,"门"字是一个特殊词,在它的外延意义上专门指违背道德法律,引发重大后果的行为,词性上属贬义。近年来,"门"字在新闻媒体中被滥用。媒体到处安"门",不  相似文献   

17.
朱玉祥 《传媒》2007,(1):13-14
2000年的10月,在新世纪传统平面媒体将因网络的盛行而衰退的言论甚嚣尘上之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特别关注>悄然无声地诞生了.2001年底,发行量只有9万份;2002年底,翻了一番,达到18万份,其中15万份在省内发行;2003年底,又翻了一番,达到40万份,省外的发行量首次超过省内;2004年底,第三度翻番,达到90万份;2005年5月,突破100万份;2006年底,突破200万份.  相似文献   

18.
从2014年早些时候的"蕨菜致癌",到"辣条致命"传闻,食品安全领域似乎一直都是谣言高发区。在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据8条;而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谣言"分析报告》中,食品安全类谣言占了三成。一些谣言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与传播者一层一层的"扩音"有关。面对一则耸人听闻、违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许没有能力来辨别,但作为信息传播中重要把关者  相似文献   

19.
由日本日中近现代史研究会、日本ABC 企划委员会和吉林省档案馆共同编纂的《吉林省档案馆藏七三一部队罪行铁证》一书,10月1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公开发行,同时,在日本也出版了该书的日文版。这是吉林省档案馆收藏的七三一部队罪行档案第一次结集出版。1945年8月,日本战败前夕,为了掩盖其罪行,日本关东军下令焚烧档案罪证。因  相似文献   

20.
夸饰是汉语重要的修辞手法,主要用于文学创作.但即使是文学创作,也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就违背了事理,正像刘勰说的"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新闻不是文学,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讲究客观、中立、不带倾向性,教科书上还建议尽量不用形容词.应该说新闻要远离夸饰才是,可是"夸饰"手法在报道中十分普遍.喜欢夸张事实、拔高人物、放大影响;热衷小题大做,将小有成绩的事情夸张渲染,大话、形容词、豪言壮语无所不用其极……好像不如此拔高夸大,仅仅单纯地陈述事实不足以将新闻事实报道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