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剧中的蔡婆是历来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对剧情内容的具体分析、蔡婆与窦娥的关系及关汉卿其他作品的旁证,对蔡婆这一形象进行了客观的定位从性格内容而论,她是一个本色的悲剧人物;从作品的结构而论,她是主人公窦娥的一个反衬角色.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3.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开始,写的是一贫如洗的穷秀才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为还债和换取进京赶考的盘缠,将女儿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以及学术界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因此便得出结论: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作者在剧中揭露、抨击了重利榨取的高利贷盘剥。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剧中的窦娥到蔡家之后,並未因其是抵债来的童养媳而受歧视、受虐待。窦天章送窦娥到家时,蔡婆对他说“令爱到我家,就做亲女儿一般看承她”。蔡婆婆又对窦娥说:“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就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蔡婆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与窦娥相依为命过日子。窦娥孀居后,蔡婆让她住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 的“妆楼”。窦娥不采桑、不养蚕、不纺纱、不织  相似文献   

6.
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天动地窦娥冤》全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窦娥答应张驴儿的求婚,不仅可以免去“一杖下,一道雪,一层皮”的严刑拷打,而且还能保全性命。她为什么要拒绝张驴儿的求婚?在遭受酷刑时去刑场的途中以及临刑之前,她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思索了一会儿,做了以下的回答。第一、与窦娥的守节意识有关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洁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窦娥的身世十分悲苦:三岁死了娘,七岁时父亲因无钱偿还高利贷被抵押给债主蔡婆做了童养媳,随后父亲得到蔡婆资助进…  相似文献   

7.
蔡婆是《窦娥冤》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糊涂的老年妇女,因此她性格复杂、内涵丰富。由于商人的“重利轻义”,蔡婆与窦娥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从而构成了作品最激烈的戏剧冲突,并直接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故事渊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主要情节是写一个贫穷读书人窦天章的女儿窦端云(后改名叫窦娥)短暂一生的不幸遭遇。窦娥三岁亡母,七岁便被其父窦天章送到蔡婆家做了童养媳,成为高利贷的抵债品和换取其父“应举之费”的交换品。十七岁成婚,婚后两年多丧夫守寡,从此过着悲苦的寡居生活。蔡婆出外讨债,赛卢医为谋财赖帐在郊外将她勒死,地痞张驴儿父子乘机救了蔡婆,以此赖在她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逼她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设下毒  相似文献   

9.
窦娥形象是《窦娥冤》悲剧价值的集中体现。她是被毁灭的有价值的美好形象,也是美的复生形象。窦娥是一个悲剧典型。她身上浓缩了那时广大妇女共同的悲剧命运,而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是其悲剧的总根源。窦娥形象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于她的美好品质及反抗性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冤》的主人公窦娥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是窦娥的善良品格。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时又因父亲无力偿还债务而被送给蔡婆婆当童养媳,名义上是结亲,实际上是把她当作抵押品一样地卖掉。十三年后,窦娥长大成亲,可是还不到两年,丈夫又得病而死,她还未来得及享受婚姻  相似文献   

11.
王晖 《邢台学院学报》2011,26(3):109-111
《窦娥冤》是关汉卿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被人们在研究中所忽略。正是由于婆媳之间的矛盾才导致了误会的产生。即使窦娥死了,婆婆也没有因此而原谅窦娥,这种被亲人所误会所产生的悲剧,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也是窦娥冤真正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12.
马华 《考试周刊》2013,(19):23-23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14.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人们对窦娥这一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解读也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沈永生老师认为,窦娥因柔弱而反抗而美,她是一个被封建社会黑暗现实折磨得不行的柔弱的反抗者,你认同他的说法吗?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部名悲剧。剧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悲剧故事: 窦娥是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县)穷秀才窦天章的女儿。她三岁丧母,七岁时便因为父亲欠下的高利贷无法偿还而被送给债主蔡家作童养媳。不久丈夫死去,她年纪轻轻的就守了寡。她殷勤、谨慎地操持家务,侍奉着婆婆。一天,婆婆到本城南门外赛卢医家去讨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不仅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而且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自然与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密不可分。在历来的研究中,窦娥悲剧命运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经久不衰,究其根源则是作品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悲剧命运的解析,追寻女性悲剧的根源,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8.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她善良、坚强,封建社会严酷的现实使她这样一个弱女子蒙受奇冤。《窦娥冤》的悲剧意义主要体现于窦娥形象之中。窦娥的悲剧成因是复杂的,但是,其悲剧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窦娥为维护起码的尊严而本能地反抗了。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重要作品.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通常在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课文选的是《窦娥冤》中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揭示了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由  相似文献   

20.
郭萍 《小读者》2010,(7):9-10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一进院门,她就喊我:杨小闹,来,取盆,拿鱼。我真弄不懂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他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