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河阳山歌作为张家港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于2012年以分支形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当前来看,河阳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青一代对山歌的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山歌濒临消逝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对河阳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河阳山歌,分析其当前传承与发展困境,并就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皮影源自古代的招魂巫术,民间信仰是皮影传承的重要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学理基础是科学思维,对巫术思维具有天然的排斥,既要保护,又排斥其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悖论.当代的民间信仰主要是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应当为其留出发展空间,使非物质文化在原生态的环境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对于研究世界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  相似文献   

4.
宝鸡西山酒歌作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山酒歌唱词朴实、语言幽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但是由于传承方式等各方面原因,宝鸡西山酒歌面临濒危境地。本文从宝鸡西山酒歌的历史发展追溯、传承价值、现状研究、如何传承几个方面,探讨宝鸡西山酒歌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使民间艺术有效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巫溪五句子山歌是当地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它的艺术特征主要有方言声调悠长高亢、节奏自由、非方正非对称结构、歌词内容源于生活、川味十足、通俗易懂等。其艺术特征鲜明,演唱形式融合多民族唱法,地域特征明显。对于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承担起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如何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运用传播学"5W"分析模式对其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展开实证分析,从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西金秀大瑶山是瑶族的聚居地,瑶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传承方面,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共同构成传播主体,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共同构成传播手段,具有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旅游文化、民族信仰等共同构成传播内容。通过加快旅游形象开发,形成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重视大瑶山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大瑶山族群的民族认同感,使得瑶族文化更好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61):9-11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国家文化繁荣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传承环境恶化、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长效传承机制等客观问题。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可采用建立数据库、搭建虚拟博物馆、多渠道培养文化受众、重视科学研究等保护策略,解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保护与科学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五句子歌是重庆巫溪县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文艺之一,包括五句子山歌和五句子鸳鸯号子歌两部分,内容切入当地民众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风俗习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深厚的民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在文学和音乐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科学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必须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桐城歌在演唱形式、节奏节拍、音阶调式、旋律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音乐文化特征。对桐城歌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能为桐城派文化研究、黄梅戏音乐研究、中国民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文章以仡佬族的“哭嫁歌”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条件受到强烈的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处理好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知识、记忆的历史沉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等方面,图书馆应根据自身职能扮演相应角色,发挥相应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认立档方面,图书馆要充当咨询顾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方面,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保存文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弘扬和传承方面,图书馆要发挥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范巧珍 《广西教育》2012,(31):160-16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研究壮族嘹歌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期为壮族嘹歌和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渐升温,各种方式的保护工作广泛开展。纪录片具有"视"与"听"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得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结合时代环境阐述了以纪录片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所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哈尼古歌是哈尼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政府对部分哈尼古歌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归档和整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哈尼古歌的保护传承出现了传承人断层、受众群体小和演唱功利性突出等问题。在哈尼古歌保护传承中,应高度重视政府、社会和哈尼族三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只有如此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莽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的一个族群。莽人民歌是莽人口传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莽人民歌是莽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和进行社交的重要手段,其构成主要有酒歌、情歌、儿歌、怀旧歌、结婚歌和丧葬歌。莽人民歌具有民族文化性、生活性的特点,莽人文物遗失殆尽,文化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态。对莽人民歌等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提出三点建议,即保护和培养莽人文化传承人,征集莽人民族文物,加快莽人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在区域文化,特别是区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化、行政化倾向,导致过于注重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功能和过于关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短期效益。因此,河北省区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应该通过校本课程进入学校走进课堂,文化保护与传承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能够为区域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起到文化保护的持久长效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现,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精髓和生活体验。有效传承民间舞蹈,是保存民族特性、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使民间舞蹈传承有了新的文化解读,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全面、不到位的尴尬境地也给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求民间舞蹈传承的利弊,总结经验与方法,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