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班学艺》是五年制第十册和六年制第十二册最后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以神奇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反映了鲁班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为民造福、不谋私利、勇于创造的高尚品德,深受学生欢迎。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的好教材。这篇文章我是这样教的:(一)初读课文,理顺思路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阅读后,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上山→拜师→学艺→下山”的线索,并确定文章的重点部分——“拜师、学艺”.(二)精读重点部分,认识人物形象默读“拜师”这部分,讨论:师傅问了鲁班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三个问题?鲁班是怎么回答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边讨论边归纳出第一个问题是考查他对木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是考查他  相似文献   

2.
《鲁班学艺》是一篇民间故事体裁的独立阅读课文,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缺乏体味文章思想意义的习惯。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重在帮助学生理出自己的学习思路,用正确的思想理解课文,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一,学生阅读课文,总是急于想知道故事结果。针对这种心理状态,我提出如下三方面的自学要求促其思考:1、《鲁班学艺》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它有几个部分组成?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内容?2、鲁班为什么要去终南山学艺?老师傅希望鲁班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你是怎样体会的?3、老师傅是怎样传授技艺的?他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来教鲁班学艺?这三方面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达到,而是希望融于整个自学过程之中。大多数学生喜爱读民间故事,掌握故事情节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篇课文篇  相似文献   

3.
《鲁班学艺》(五年制语文第十册第30课、六年制第十二册最后一课)是一篇独立阅读和阅读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把课文分为七段(详见《教学参考书》),我们认为这种分法太零散,不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和故事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不便于指导教师和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鲁班学艺》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性很强,分段时必须注意故事的整体性,必须注意故事情节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4.
《古井》     
[作业分析] 《古井》课后作业是按重点训练项目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要求安排的。第1、2题是读懂词句的训练,第3,4题是读懂内容的训练,第5题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抓住中心.体会怎样做人的道理。 [训练方法]课后作业的安排顺序体现了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即依次读懂字词→句子→段落→内容,因此,可在教学过程中,逐题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5.
《鲁班学艺》是篇民间故事。作者寓情于事,寓理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鲁班学艺的经过。字里行间道出了鲁班学艺的艰辛和对鲁班尊师重道、刻苦学艺这种美德的敬仰赞颂之情。教师通过本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鲁班学艺的成功,是他决心大,毅力强,吃苦耐劳,尊敬师长,牢记师傅教诲的结果。明白只有刻苦认真,虚心好学,孜孜不倦,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的道理,从而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鲁班学艺》,讲的是鲁班拜师学艺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很重视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懂得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侧重于自学能力,而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一侧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师:浏阳县城南学校易雪英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首先介绍《鲁班学艺》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个神话故事。板书“鲁班学艺”后,用小黑板出示阅读这篇课文的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鲁班一个什么故事,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几个部分。2、拼读生字,记住字形,查字典了解词义;读后互相检查。3、在弄不明白的地方划上记号,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8.
课文质疑四则科大附小董文华一、鲁班是木工祖师吗?小学语文第十册《鲁班学艺》一文,把鲁班称为木工祖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应该称鲁班的师傅为本工祖师,因为鲁班只是他的徒弟;有的认为鲁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称为木工祖师,也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9.
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五年制第九册30课)这篇课文,怎样才能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会抒情的写法呢?设想为以下四个程序。(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出示导读表,初读课文,查工具书识字解词,结合课后习题1,寻找文章线索:船离岸了→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并指导分段。(二)检查预习,明确问题。叙述的事件是:“我”乘船出国;表达的中心是:“我”爱中国,抒  相似文献   

10.
《大理石街》(第十册第4课)这篇阅读课文,编排在讲读课文《挑山工》之后,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在讲读课里所学到的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要引导学生按照“参观访问记”的写作特点,顺着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条理。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要紧扣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语六册32课《小蝴蝶花》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童话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有趣,学生爱读。它思路清晰,按“骄傲→自馁→醒悟”展开叙述;它给人启迪,在弱者面前自傲,在强者面前自馁都不对。通观全篇,采用对比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根据课文这一特点,在学生初读课文,基本扫清词句障碍,理清课文思路后,抓住对比,按如下步骤进行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3.
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着一篇叫《鲁班学艺》的课文。老师讲鲁班如何如何刻苦,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持之以恒,讲完后对着同学们说:“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鲁班为什么能够成为著名的建筑师,成为伟人呢?”不到半分钟,一个小女生站了起来。她戴着一副大得可以遮住半边脸的眼镜,摇头晃脑地说:“学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我深深地知道了做什么都要刻苦、努力,还要有毅力。这是成为伟人的基础。”“如果我们把鲁班学艺的精神用在学习上,我们也将会成为伟人。”一个小男孩紧随其后。接着又站起了好几名同学,他们的答案和上面两个同学的答案基…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现以小语第八册为例,粗浅地谈一谈怎样设计板书,提高教学效率。一、利用板书,理清思路提纲式板书可以展示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单元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条理”,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可以设计下列板书:从板书中不难看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横向观察,体会红军战士所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严重局面,但…  相似文献   

16.
《鲁班学艺》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高年级独立阅读课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学中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求能够试着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袁微子《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研究》)按照这个要  相似文献   

17.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读文章,透过题目,常常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思路、记叙重点、文章体裁、中心思想等。所以,读懂了题目,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钥匙。可见,指导学生学会读懂题目的表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颇有好处。 1.根据题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些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鲁班学艺》、《登山》等。这些文章直接点明了主要事  相似文献   

18.
《鸬鹚》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读后却给人以美的感染和熏陶.我教这篇课文的做法是: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确定教学思路,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军神》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圈画批注、朗读感悟、想象补充等,使学生体悟文章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刘伯承将军的钢铁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门豹》     
《西门豹》课后作业是围绕“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训练设计的。第1,2题是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提示;第3题侧重词句训练,是第2题的补充;第4题通过划分段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第5题是说的训练,又是复述练习,通过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