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骥才  方群 《出版参考》2006,(12):11-11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相似文献   

2.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一种蕴涵新闻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特殊商品。 工业产品需要品牌.而且品牌有大小高下之分。作为新闻文化产品的报纸呢?要不要品牌,品牌如何构成,怎样打造?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公交车上.一个陕西农民手持一张十元钞票凑到售票员眼前,嘴里咕哝着:“见过吗?”售票员瞟了他一眼,没有发作。不想这老乡没完没了.仍是执着地大喊“见过吗!见过吗!”售票员终于按撩不住怒火,掏出一张百元钞票回敬道:“你见过吗?!”后来方知是口音的谬误,对方是要买到“建国门”的车票。  相似文献   

5.
我爱读报,发现报纸上“解决”这词儿使用率尤其高,经常映入眼帘的醒目标题是,某某领导深入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某某单位解决了困挠职工多年的什么难题;某某地区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什么困难;某某部门,领导敢于碰邪,“解决”了职工反映强烈的什么问题。 既然是解决,我就想知道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结果如何。可时常是很难找出实质性内容。所谓解决,不过是订了几条纪律,发了几条规定,健全了几条制度,重申了几条禁令,以及为解决问题而开了多  相似文献   

6.
苏良筠 《视听界》2012,(2):117-118
打开电视机,我们常常会听到主持人这样说:“恭喜某某选手晋级”,“恭喜某某嘉宾”,“恭喜某某观众获奖”,等等。有时我们还会听到相同的情况被有的主持人用“祝贺”一词来代替,如“祝贺这位朋友闯入下一关”,“祝贺在场所有的观众朋友都能有一份纪念品”,等等。是不是“恭喜”就等于“祝贺”呢?如果不是,这两个词的差别又在哪里?主持人该如何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县级台的自办节目无沦是节目的设置还是形式.大都一直处于模仿上级台的状态,无法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和频道特色,无法凸现自己作为“某某台”的独特气质。这一方面同然与地方台的地位及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事物的认同方式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年前被外地朋友问到去阜城门怎么走,说明时颇费了口舌。事后想起美谚中有:“纽约吗?到耶鲁大学往南就是”——退回去三四十年,或许就可以套用这句话了:“阜成门?到鲁迅博物馆往西就是。”现今呢,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经典意义虽称无可替代,但鲁迅学已不再是显学,鲁迅博物馆只能保留人文意义上的地标作用了。这引发我记起鲁迅的“显赫年代”里一些相关的人事,于是起意作篇短文。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各报为活跃版面,贴近群众,沟通联系,相继开展了“某某杯报告文学大奖赛”、“某某杯摄影大奖赛”、“某某杯十佳运动员评选”等活动。我们台州日报也从去年开始,多次举办了这方面的活动。如何认识报纸上举办的这些群众性的活动,本人想谈点粗浅看法。一、某某杯大奖赛这一类群众性活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改革要宣传,宣传也要改革。报纸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作用,为改革  相似文献   

10.
说到“档案文化”,在近年来的专业报刊上可以读到不少文章,但我始终弄不懂档案与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眼下“文化”时髦,不少人喜欢说某某是“文化”,因而,对不能免俗的“档案文化”,我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11.
经常会在报刊上看到:“某某,厅长……小学文化”、“某某,省委书记……初中文化程度”、“某某(中央领导同志)……高小文化”;或者在有些部门要求填写的个人履历表中往往有“文化程度”这一栏;这里所说的“文化”、“文化程度”,按文内意思显然是指“学历”也不等于“文化”;学历低的不一定文化水平低,如《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高小没读完就辍学了,又如世界有名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也只读过小学,但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低;而学历高的未必就一定文化水平高,如靠交白卷获取高等学历的张铁生和一些靠  相似文献   

12.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06,(44):56-56
由昆明大唐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文化界等云南各界社会名流共同组建的“大唐云天国际俱乐部”(非盈利性)已于2006年8月8日在昆明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4.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报刊上流行着一个时髦的词儿,叫做“透明度”。诸如“提高政治决策透明度”、“选拔干部加强透明度”、“经营收支要讲透明度”等等。不知道“透明度”这词儿的发明权属于谁,它的对立面大概是指“模糊度”。有时候,在遣字造句中只有用具有“模糊度”的词儿来表达才能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模糊度一强,往往有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嫌,使人分不清是褒扬还是贬斥,也看不清是事物的正面还是反面,不可捉摸,不知所云。这可以说,是新闻载体舆论工具的一个诱点。  相似文献   

16.
看到一则故事.说.有一次爱因斯坦请助教代发考卷给研究生,助教瞄了眼考题,提出异议:“对不起教授.这是去年的试题,学生不是早就知道答案了吗?”“没关系,你瞧,题目虽同.但答案已变。”爱因斯坦回答。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朝,有六种人可以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哪六种?矜、寡、孤,独、废、疾。如您所知,“寡”是寡妇,“孤”是孤儿,“独”是绝户,“废”是残障人士,“疾”是重病患者。“矜”不好理解,其实就是光棍。现在咱们流行讲一个词儿:矜持。这个词儿的本义,就是像光棍一样憋着。  相似文献   

18.
王丹丹 《大观周刊》2006,(46):62-62
你的新房交房了吗?你正准备装修吗?在家有喜“饰”栏目开办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业界及消费者的普遍支持。如今,到了年底交房旺季,我们将特别策划.针对不同的交房社区户型推出经典设计、品牌建材及家具推荐.同时征集要装修的业主的户型图.为您联络最优惠的装修团购价。  相似文献   

19.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20.
对于渴望成功的朋友来说.大家都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天才就是努力”这样的劝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又有这样的困惑.明明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最后却还是一无所获或收效甚微。这使人不禁怀疑真的只有努力就可以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