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学研紧密结合 建设多种模式教学实践基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特色所在。产学研结合模式通常有“产学(工学)双结合”、“学研双结合”、“产研双结合”、“产学研三结合”等多种模式。然而,实现结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工学结合”平台的模式及建设是值得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文章就“工学结合”平台的历史和现状、功能和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就“工学结合”平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亟待突破瓶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学结合”是职教重要发展方向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中国这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最具中国特色、最突出的办学经验。”近日,在天津举行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总结道。  相似文献   

4.
<正> 提高认识,重视“结合点”。笔者认为,所谓“结合点”,就是龙头项目,是对当地经济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试验、示范项目,在实行农科教结合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结合点”,其理由是: 一、从改革发展的趋势看,“结合点”有其必然性。随者“科教兴农”战略的提出,农科教结合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点”则是农科教结合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由于部门分割,条条专政,各行其事,因此,农科教结合如果没有一个“结合点”,就有可能流于形  相似文献   

5.
“医教结合”作为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热门词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从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医学、教育与残疾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医教结合”是否适合作为一项政策正式提出?是否适合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医学与教育,谁是手段,谁是目的?哪些学科对特殊教育有影响?这些问题是我们在面对“医教结合”如火如荼进行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理性面对“医教结合”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教研相长”是“教学相长”的发展,是新技术革命、社会变革、教学理论发展、中小学教改实际的客观要求。“教学相长”与“教研相长”是一种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相长”是“教研相长”的基础;“教研相长”是在“教学相长”基础上的升华。“教学相长”与“教研相长”有机结合,是新世纪教师自身素质健康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7.
“教劳结合”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综合技术教育是“教劳结合”的方式,“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人的根本途径;两个“承认”和两个“代替”,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所应确立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作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成果;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9.
“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入微。”华罗庚教授非常精辟而又通俗地阐明了数和形结合的必要性。“数形结合”不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助互补、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呢?  相似文献   

10.
正确领会和全面宣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精心实施和落实这一宏伟蓝图,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纲要》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这就是说,《纲要》明确肯定了“产教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产教结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产教结合”?“产教结合”与我国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什么异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产教结合”?近来,在探讨“产教结合”之路时,有一些提法,如“校企合一”、“职业学校是学校也是企业”等等。对这些提法怎么看?……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本刊特就此问题集中刊发一批来稿,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医工”结合背景下具有典型理医工交叉融合特色的新兴专业。为了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相契合,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分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目前“理医工”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结合“理医融通、教研并重、服务医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医工”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从而为教育出高素质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养教结合”是新时期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的题中之义。要实现“养教结合”模式的长足发展,需明晰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结合的适切逻辑,即老年人养老需求层次发展的内生性逻辑、国家层面倡导的政策逻辑、国内外丰富经验的实践逻辑。同时,为推动“养教结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需着力破解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缺位错位、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等问题。为此,可通过统筹兼顾,提升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量与质;创新升级,加快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日趋完善,推进“养教结合”模式具体实践等方式,实现我国“养教结合”模式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数形结合”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共同推动着数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活动课程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活”与“动”的有机结合,活动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活”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动”是教育活动的个性,两者相互映衬,才是“活动课”的优化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五月召开的“部分省、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座谈会”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指出:农科教结合工作中使用的几个概念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从国家有关部门(主要是农业部、林业部、科委、教委、农业银行)来说,是“农科教结合”。这里的“农”是指“大农业”,林业的工作也在其中。相关部门结合起来,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从县、乡级政  相似文献   

16.
6.“识字教学要改进方法,提高质量。”要做到“四个结合”。这是现行大纲中的两个结合——音、形、义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发展,它吸收了识字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下面对“四个结合”作些说明。 (1)“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在识字教学中,强调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并以一体化的形态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读写结合”的传统,众多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才得以传承,许多优秀的文章:体裁才得以延续,写作的诸多艺:术手法才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唯 《教育技术导刊》2015,14(6):200-201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符合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要求。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和发展现状,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意义、方向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将“两个结合”与“一个结合”命题关系简化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而不加以学理诠释,容易忽视“一个结合”中所具有的“第二个结合”的意蕴,也容易把“两个结合”的命题粗浅地理解为话语的增加。应从命题演化的历史逻辑把握其理论逻辑的发展。“一个结合”命题蕴含了“第二个结合”的意蕴,因为其理论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民族形式”,实践要求包括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两个结合”对“一个结合”的发展体现在:在内涵的提升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文明特质,阐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在路径的拓展方面,通过双向互动达到“互相成就”,通过“两创”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多年识字教学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是“四个结合”的核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现了识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新编小语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结合词句、上下文准确地理解字义,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