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安乐死概念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安乐死的概念,学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安乐死问题形成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安乐死患痛苦的内涵。有肉体“单一说”和肉体与精神“双重说”。一般来说痛苦概念“双重说”客观合理。安乐死申请权应当局限于患本人。由此才能保证安乐死实施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不治之症的标准是个相对的医学技术问题。并且在现实社会确实存在。安乐死与尊严死。是两个近似但适用对象截然不同的法律问题。有必要以不同的法律机制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的刑法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犯罪的构成要件理论入手,对安乐死与谋杀罪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安乐死的实施由于不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不应将其以犯罪论处,同时以安乐死的实施范围、意义也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安乐死实施程序的初步设想,主张尽早实施安乐死,以适应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因其涉及到人的生命,一旦实施即具有无法挽回的后果,故对于安乐死的合法化各国均抱以严谨的态度。安乐死同样也是我国立法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转变,社会生活对安乐死的需求致使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合法化遭遇的困境促进了"安乐死非犯罪化"理论的应运而生。安乐死在我国法律框架内的出路,应该是从司法实践中安乐死个案的非犯罪化逐步走向法律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认许。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的合法化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解决安乐死未能合法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关键在于加强立法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对安乐死都持赞同或宽容态度,其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若细究其特征,却有诸多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赞成安乐死的理由侧重点不同;赞成者的年龄和经济地位比例差异;国家领导人在安乐死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不同;在使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双方政府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化论取代传统医德观念成为安乐死运动新的理论基础,这既是进化论最重大的社会影响之一,也是安乐死运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意蕴深远的转折。“适者生存”的理论将安乐死运动同优生学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安乐死的含义和目的,牢固确立了个体生命价值依赖于个体能力,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绝对地高于个体权益的观念,最终导致了纳粹安乐死和优生学。基于对历史的反思,二战后的安乐死运动切断了与进化思想的关联,重新确立了尊重人类内在价值的理念,并通过对“死亡的权利”的论述推动了现代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安乐死立法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立法,是人类对待生命的正确的理性选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安乐死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立法并实施。而在我国,由于几千年传统的儒家化思想习俗的影响,安乐死立法阻力颇大。但无论从安乐死的道德伦理的角度。安乐死的医学伦理的角度,还是从安乐死的法理学分析看,安乐死立法,对于健全我国的法制建设,完善对生命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生命的保护力度,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乐死是生命伦理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涉及立法、社会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人权等各个方面。荷兰为安乐死立法,标志着人类在死亡方法上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性进步。荷兰把安乐死合法化,对我国的安乐死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法律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生存与死亡的权利,病患者在身心的双重折磨下可否选择安乐死这种极为特殊的死亡方式,国家社会对此应持有何种态度。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论点:安乐死的确切定义;安乐死的法律地位;安乐死死亡权利的归属。  相似文献   

10.
对安乐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即无痛苦的死亡。在法律没有禁止安乐死的情况下,公民可以为之,况且安乐死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同时安乐死还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条件,所以安乐死立法正当其时。我国应当从安乐死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方法和主体、实施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来完善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每年有近一百三十万人死于癌症,民意调查显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安乐死有强烈需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安乐死也比比皆是,而我国相关立法议案虽然提了近二十年,却依然没有列入立法规划。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本土化进行论证,文章试从这两个层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会话合原则和双向协调在会话中的重要性。会话只有符合合作原则,即量准则,质准性,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才会被对方所理解。但是为了使对话双方能理解会话中的蕴涵意义,双方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协调各自的谈话方式和内容,才能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 ,求生是最本质的。但对于一个濒临死亡求助无望的人而言 ,人类应当尊重他对自己生命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994年拍摄的电影<被告山杠爷>讲述了人称"山杠爷"的四川省堆堆坪村村支书治村有方,身受百姓爱戴,然而执法严厉,最终被人举报,公安机关认为其执法手段违反法律而将其强行带走的事件.影片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执法意识与现代执法规则发生的碰撞.步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规则、程序、正义等价值越来越深层次的追求,传统执法手段自身面临严重危机.剖析该影片的主旨,分析其法理学内涵,有利于重新审视传统执法手段的利与弊,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的立法与执法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e attitudes of a random sample of Cleveland clergy toward the experience of terminal illness and the circumstances justifying euthanasia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The clergy response pattern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eager to prolong life as long as possible,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fear a prolonged period of illness more than death itself. They also agreed that most patients favor the disclosure of terminal illness. The clergy's response to a questionnaire exhibited a definite ranking (i.e., scaling) in the order of priority of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justifying passive euthanasia. Using training in death counseling as a control variable produced sharper division in the response categories for each statement. The controversial nature of euthanasia and the problem of ascertaining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terminally ill became more apparent with the group who had more training in death counsel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nd a need for a careful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eath educ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 controversial subjects in death and dying is stressed.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交际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在英汉民族中是共同的。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各民族对两者的侧重却各不相同,而这正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新兴商人西门庆成为众多女性选择的对象,说明在明代后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商人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成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商品交换原则更是肆无忌惮地进入两性关系中。新兴的商人积聚钱财,更多的是用来消费享受,表现为现世的当下的享乐主义原则,尤其是对"色"和"性"的享乐。这种享乐主义原则,使人们失去对来世和神灵的敬畏之心,不再有宗教信仰,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小说以因果报应为框架,旨在通过对西门庆家族衰亡过程的描述,试图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