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甭管他什么版面。新闻贵在新,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就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和体会。2000年12月29日,我精心采写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本想冲击头版头条的,不料正碰上新来的市委书记的一个活动占了头条,又碰上一个区委书记抓本…  相似文献   

2.
报社为了抓一版稿件的质量,大都制定不少鼓励措施,激励记者想方设法采写重大新闻、头条稿件.作为记者,时时想着采写重头稿件是绝对正确的,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也并不是每条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都能理解、认识.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能争就争,能等就等,不能争、不能等,就赶紧发.新闻贵在新.要相信广大读者,是金子终会发光的.好的末条稿,有时比头条稿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报纸发一版的稿子分量要重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每一条重头稿件都能上头条、上一版的,也并不是每一条理应是重头稿件的价值,别人特别是编辑都能理解、认识的.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经常读报,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本版责任编辑”是某某,那块版的头条并且作了重头处理的文章署名也是某某,不过通常换成了“本报记者某某”。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不是说自己的文章就不能发头条,如果真的是好文章,当然要“敢为天下先”,“不避嫌”。问题是有的文章一般,真的不值得上头条,在二条位置就已经很破格了。另一种情况则是整个版面上没有一篇文章能“出其右者”,自然“矬子里头拔将军”,理所当然地上了头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是为自己谋名声,自个拍自个的马屁。细分析起来却觉得这种看法有失…  相似文献   

5.
版面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这种服务从来都不是机械的、被动的。作为党报尤其是一版的版面编排,大到哪一篇稿件作头条,哪一篇上报角,小到标题的字号字体、线条底纹的运用以及留多少字转多少版,都不是随意随心为之。其背后蕴含着很多的考量,版面编辑的政治意识绝不是虚的空的,政治意识贯穿在每一天的版面上,贯穿在每一篇稿件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报纸的头条成了众多通讯员追求的目标。有些通讯员一说稿子,开口闭口便是“上头条”。有些通讯员甚至到报社蹲下来等头条、争头条。头条,当然都是分量较重的稿件,但哪个稿子上头条,那要根据当前的宣传重点,看稿件本身抓的问题准不准,稿件提供的材料是否充实、写作上有无特色,有时,还要看当天有无中央、军委领导的重要活动和其他党和国家的大事,等等。一句话,具体哪篇稿件上头条,那是报社的事。而作为通讯员,为了让编辑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稿件,向报社说明稿件以外的情况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该说的都说清楚之后,还一…  相似文献   

7.
刘莹 《新闻窗》2012,(4):74-75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也即是省十一次党代会和第七届省旅发大会召开前后,毕节市在《贵州日报》上的报道可谓浓墨重彩,既有一版不少重头新闻频频出现,又有整版专题报道闪亮登场。粗略统计,从3月初到5月底,《贵州日报》共刊发了毕节试验区的头版头条稿件10条,其中除5条中央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活动的头条稿件由指派记者完成外,其余5条来自一线的深度报道均由毕节记者站完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总编室二版组近两个月的学习,在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让我了解到编辑们选稿的原则,以及什么样的稿件被编辑看好,为什么说作者是把好稿件质量的第一关。一、好稿始终受编辑们的欢迎实习期间,我多次听总编室编辑们提到当前闹稿荒,催着编辑部编稿件过来,后来才知,所谓的稿荒就是缺少一些能上版面中心或能给版面增色的稿件。两个月中,被社领导评为好稿的仅有30多篇,原来编辑部闹的是好稿的荒。记得编辑们教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写让编辑看好的稿件。每天编辑们为能在版面上安排一篇好稿感到高兴。好稿始终是编辑们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9.
编辑应当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我们每天面对几十数百条稿件,如何处理其轻、重、缓、急,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既是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又是表明编辑部对新闻事实的观点,正确地引导舆论.报纸编排的顺序,一般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因此,一版的右下角通常成为不被人重视的“报屁股”.多年来,我们强调“区间优势”多一些,重头稿件往上放,下面一般发简讯之类.这样做的结果是,编排人员顺其自然摆稿,主观能动性减少,版面的变化由于缺了一个角,显得生气不够.我们生存在一个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经营好晚报一版右下角,是报纸发展的需要.一、为多层次信息传播提供阵地读者打开一张报纸,希望看到可读性强,趣味性浓,时效快的新闻.再则,一张报纸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群,所谓众口难调.作为党报的一张晚报,不可能把一版头条处理成读者都喜闻乐见的内容.故而,精心操作右下角,将弱势变强势,就能够拓展有限的空间.倒头条的有效利用,使我们的报道面拓宽了,报道的层次增加了,杜会新闻、法制新闻、群众呼声、批评揭露、综合分析等都有了天地,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综观羊城、今晚、武汉三家晚报七月下旬十天的一版倒头条,上述新闻占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中武汉晚报以社会新闻为主,今晚报以反映群众呼声、抨击不良现象的小  相似文献   

10.
时事版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新闻性强、报道面宽、信息量大,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读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事新闻的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对各家报纸来说,要将时事版办得具有个性和特色,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时事编辑牢固树立新闻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增强时事版的可读性为目的,在选稿、编稿和排版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让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 新华社每天发稿近百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时事编辑来说,选用哪些稿件上版面,选择哪条稿件上头条必须反复斟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往往…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认为,编辑的工作主要有: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等。其实,编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拒绝。目前,学术期刊稿件数量众多,能上版的稿件所占比例较小(核心期刊尤其如此),绝大部分稿件都会被拒绝,再加上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大多数论文都是精心写作,作者一般会得到稿什的处理意见和结果,也会在意稿件的审稿情况),这就决定了"拒绝"是编辑的一项重要上作。本文即结合笔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13.
周奔 《军事记者》2007,(5):12-12
3月10日,解放军报二版头条位置刊登的稿件《农家小院一堂课——济南军区某装甲团因地制宜搞活主题教育见闻》,受到社领导、同事和读者的好评,以高票被评为当日好稿。饶洪桥副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  相似文献   

15.
一版是报纸之首,可谓寸金之地;头条又是一版的“眼睛”,可谓闪彩之点。一张报纸,有一个好的头条,整张报纸就显得有神彩。改革报纸,首先要精心抓好头版头条。我们改进头条新闻,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发扬“新闻民主”,选好头条。所谓“新闻民主”,就是让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充分陈述所推荐头条稿件的意义,广泛进行比较。经过议论比较,可以较为准确地认识稿件的意义。但能不能把大家的好意见都集中起来,又与主持碰  相似文献   

16.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往往要承担一两个版的写稿、编稿、画版、校对等工作。原因是报纸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细化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一位编辑一条龙地完成报纸印刷前的多项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就编辑而言,既不是专门写稿的记者,也不是专门编稿的编辑;既不是专门画版的画版师,也不是专门校对的校对员。但是,这些工作又必须得做,还必须做好。因此,这样的编辑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编辑”,或者称作“综合办报人”。然而,无论是“复合型编辑”,还是“综合办报人”,都要面对工作内容的不断转换,兴奋点不断调整这样的现…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了二三十份反映各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经验的稿子,发现其中都有这么一条“经验”,即:只要本单位、本地区的稿件一登报(广播),就立即给作者发奖金。据说,这个办法很灵,写稿者的积极性高涨了,见报稿的数量也增加了。登一篇稿件发多少奖金,各家规定不一。最低者,五角、一元;最高者,一百五十元、二百元。奖金的等级差别,多是按稿件发表在哪一级报纸、电台来划分的。例如,有一  相似文献   

19.
巧配头条     
县市报由于记者少,通讯员业务素质不高等原因,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临近截稿时,记者交来的是会议新闻,通讯员来稿中又没有象样的,谁“坐”头把交椅?节假日或编辑部有其他活动,责任编辑把稿件筛来选去,更难找到重头稿件、头条稿件,尽管这样,报纸还得按时出,头条不能空着,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和组版编辑巧妙配合,灵活处理。近年来,我们《随州报》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  相似文献   

20.
黄晓红 《新闻世界》2004,(7):46-46,48
报纸的出采,报纸的出众,都是南每篇精彩的稿件组成的。没有精雕细刻的好稿,再花哨的版面也是徒劳。因此.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是一个编辑必须每天面对的事。编辑编每一篇稿件,就是对稿件的精心打造,稿件打造的好不好.编辑的意识、编辑的水平、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