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于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初衷或者母题的一种文学形式,由此,其中包含有一种乡恋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歌颂、传承与反思。本文主要对寻根文学中“家”母题的文化意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剖析了莫言等作家的“寻根”作品在神秘的“文化玄惑”的笼罩下,造成审美失落的原因。令人深思地指出新时期寻根文学应该在自己民族文化土壤的现实根基上寻找其现代审美契机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是其必然趋势。寻根文学从民族神话中找到了野性思维的优势,将它激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构建起一个有着现代特色的原始空间;致力于把地域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使“寻根”作品沾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借鉴传统审美经验,其作品展现了汉语言的活力和灵性。  相似文献   

7.
回顾“寻根”文学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着重剖析寻根作家们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脱节及在理论文本中对文学寻“根”的建构赣与对文学之“根”的理解把握之间的距离;揭示“寻根”文学运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夫在与深层次原因,并希图经由失落原因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文化承继与繁荣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创造性转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