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3.
<正>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以其表现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女神》开一代诗风.之后,相继出版的《星空》、《瓶》、《前茅》、《恢复》等诗集进一步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的地位.他是新诗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1921年8月,《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文坛,开一代诗风,其影响和意义,都远远超过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那么《女神》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开端,那么《女神则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源于1925年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发表,其诗歌古典的外壳,现代的内核在中国新诗史上被视为怪异之作,也是一个讨论至今的热点,在人们普遍感到诗坛一潭死水的时候,他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为文坛带来了一种新异的感觉,使中国的新诗具有现代主义的要义。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作为创造社丛书的第一种由泰东图书局发行。《女神》是中国新诗创始时期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她以思想上、艺术上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五四”新文学的诗坛上,开了一代雄丽的新诗风,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女神》和鲁迅的《呐喊》、《彷徨》一样,在中外享有盛誉,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这部新诗,在广大的读者中,尤其是爱国的青年读者中,起到了“拨动心弦”,“点燃智光”的作用,鼓舞了人们革命斗争的意志。因此,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 1 92 1年 8月 ,《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崭新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震惊了文坛 ,开一代诗风 ,其影响和意义 ,都远远超过了1 92 0年 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如果说 ,《尝试集》是现代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 ,那么《女神》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 ;如果说 ,《尝试集》是现代新诗的开端 ,那么《女神》则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写于 1 91 6年到 1 92 1年 ,其中绝大部分诗写于 1 91 9年五四运动以后至 1 92 0年 ,是诗…  相似文献   

9.
这是“光明”女神所唱的一支激昂高亢的创造之歌,也是郭沫若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青年时期的郭沫若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浪漫气质,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以及那大海般汹涌澎湃的热情而鼎立于“五四”诗坛的。他的诗集《女神》正是新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浪漫主义丰碑。但我们不能仅仅用一条浪漫主义的尺子去衡量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全部诗歌创作,而应多方面地注意到他勇于创新的艺术探索精神。不可忽视的是:“五四”  相似文献   

10.
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在他的多方面的成就中,首先应当提到的是他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新诗人的重要地位。《女神》自问世以来,就如同鲁迅先生的《呐喊》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一样,在新诗歌史上也成为开山奠基的大作,高耸入云的丰碑。郭老去世后,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曾这样说:“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这是对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度肯定和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2.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范成大齐名,世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一.他一共写过二万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在南宋中期诗坛上有着重要影响.宋姜特立曾誉之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梅山续编》卷一《谢杨诚斋惠长句》);周必大说他“执诗坛之牛耳.”  相似文献   

14.
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同志可以称得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当一九一九年“五四”风暴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他的《女神》象火炬照亮了诗坛,开一代诗风,奠定了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基础。从此以后,将近六十年来,在各个历史阶段,他从没有仃歇战斗的脚步。伴随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他一直高举着革命诗歌  相似文献   

15.
邵华 《教书育人》2004,(5):58-59
被称为现代派“诗坛首领”的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创作的漫长征途上,用他自己和民族所遭受到的重重灾难树立了一座座极富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是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以其艺术风格的卓然独步和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伟大新诗集”的。“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有《女神》这部为中国新诗奠定基础的新诗集。“伟大新诗集”《女神》问世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以及其他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文章;但是,研究《女神》艺术风格的专论,迄今似乎还没有过。而那些顾及《女神》艺术风格特征的论著,看法既不很一致又不免过于简略,缺乏翔实的描述,很难使人得到深刻的共识和印象。因此,专就《女神》的艺术风格问题,作些讨论,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穆旦是一个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如艾略特、奥登、叶芝等)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从现代主义学到的首要一点是:把事物看得深些,复杂些。”(王佐良《谈穆旦的诗》)因此,他的诗比起一般的中国诗人的诗来,就显得难懂一些,但也更耐人寻味一些。他的代表作《赞美》一诗,自从选入中学教材后。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多疑惑,学生在学习时更常感一头雾水。本拟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三重含义入手解读,兼及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以诗集《女神》的创作为现代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成功塑造了拥有水一样柔情和火一般热情的诗人形象,而《女神》也是体现"五四"时期郭沫若创作个性的核心所在。敦厚与叛逆、东方流韵与西方浪漫、爱国情怀与科学理性的兼而有之是他"五四"时期诗歌最为突出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和散文家,而且是著名的戏剧家,尤其在历史剧的创作上,堪称为现代话剧选择历史题材开了先河。 早在《女神》诗集中,他就以诗剧的形式写出历史剧《湘累》、《女神之再生》和《棠棣之花》。二十年代初,他又相继写出《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安》等著名历史剧,一九二六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中期的“皖南事变”后,在一年多时间里,又接连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六个大型历史剧,从而轰动了国统区剧坛。解放以后,郭老又写出《武则天》、《蔡文姬》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  相似文献   

20.
一、谁是《女神》的最早评论者郭沫若的《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对于这部“开一代诗风”的诗集,几十年来,不少诗人、评论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写了数量众多的评论文章。但谁是最早向读者推荐这本诗集的“伯乐”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查考的问题了。有人曾把闻一多当作最早评论《女神》的人,我认为这失于审察。从查考资料来看,最早称道《女神》中单篇作品的是宗白华。五四运动期间,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郭沫若经常给《学灯》写诗,宗白华激赏郭沫若抒情的天才,大量发表他的作品,促成他诗歌创作的狂潮。一九二○年一月,宗白华接连写信给郭沫若,称赞他的《凤凰涅槃》中的《凤歌》“真雄丽”,“以哲理做骨干,所以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