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步趋与知变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是晚清的著名讽刺小说家,也是颇有成就的报人。他在我国最先创办文娱小报,先后在上海办过三种小报。《指南报》(1896年创刊)、《游戏报》(1897年创刊)和《世界繁华报》(1901年创刊)。他的办报方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阿英在他所著的《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提供了这样一段史料:“周桂笙《新庵笔记》卷上有《书(繁荣》狱》一条说:‘昔南亭亭长李伯元征君创《游戏报》,一时靡然从风,效颦者踵相接也。南亭乃喟然曰:何善步趋而不知变哉!遂设《繁华报》,别树一帜。一纸风行,千  相似文献   

2.
谢老——谢觉哉同志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同是也是一位著名老报人。他主办过多种报刊。40年代在革命圣地延安,他还任过我们《边区群众报》(《陕西日报》的前身)的社长。 谢老对办报和新闻写作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许多精譬的见解。这里特于摘要介绍,以纪念《陕西日报》创刊55周年。 关于办报 谢老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党的某个时期的某项方针政策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准确地领会,报纸的作用很  相似文献   

3.
金臻庠是宁波民国报刊史上一位重要的报人。他将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报刊活动,共创立两份报纸,即《詹詹报》和《时事公报》。其中《时事公报》是宁波近代报刊史上刊行时间最长的民营报纸,是金臻庠追求独立办报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也是金臻庠一生报刊活动的成功大作。  相似文献   

4.
傅樵村是成都最早的报人,孙少荆在《成都报界回想录》中称他是“成都报界的一个‘开山祖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开始在宋育仁创办的成都第一家报纸《蜀学报》“司采访工作”。以后独立办报,陆续创办《算学报》《启蒙通俗报》《通俗日报》《通俗画报》,先后共  相似文献   

5.
一李伯元(1867-1906)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从1896年从家乡常州迁居上海至1906年因病谢世,其主要活动是在沪上编办报刊及创作小说。作为晚清重要的报人,他先后主笔《指南报》,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主编《绣像小说》。《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为晚清沪上著名"小报"。  相似文献   

6.
于右任先生是国民党的元老,也是我国著名的报人。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曾在上海办过《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并在报纸上发表过许多文章。这四份报纸,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鞭挞清皇朝的统治者,在当时的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右任先生在长期办报过程中,对我国早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都作出了  相似文献   

7.
王鼎钧回忆录《文学江湖》里,有一节谈到台湾本土报人李万居及其主办的《公论报》。他引述老报人许君武的说法,将中国报业分作三个阶段或三种形态:书生办报、流氓办报、企业家办报。准此而论,尽管《公论报》也曾赢得“台湾大公报”的美名,他认为李万居的办报努力终归还是失败了,而且这种失败“象征书生办报的时代真正结束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9.
陈桃  梁含雪 《新闻世界》2011,(7):154-155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申报》的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探究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的生存状态。国民政府在与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邮"和"暗杀"为手段却未达到目的,而史量才则通过个人活动和《申报》的言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老报人徐铸成新著《报海旧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出版新闻工作者的回忆录式著作。《报海旧闻》共约25万字,它以作者的见闻,经历为主,介绍了我国近代不少报纸及新闻工作者(包括作者自己),记述了旧中国的社会相及某些达官闻人的言行。它是一个老报人对过去的追忆,也是一个老报人对过去以及今天的新闻事业的思索。作者笔锋纵横驰骋,或客观描述,或批评指点,似无布局,又安排有致,读来引人入胜。旧中国的私营报纸五花八门,从业人员形形色色。介绍、研究、总结这些旧报纸和有影响的报人,既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需要。《报海旧闻》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作者在《大公报》任职近20年,因此对《大公报》谈得更多些。解放前的《大公报》的政治立场是有问题的。但它在办报业务上也确有特色,比如刊登新闻多,重要新闻处理得  相似文献   

11.
评报与办报     
评报是办报信息反馈的形式之一,历来为报人所重视。从军报创刊半个世纪的办报实践看,评报一直是办报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报人还是通讯员,都有必要高度重视评报。把办报与评报结合起来,才能使报纸越办越好。评报是军报的优良传统军报有重视评报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军报评报的历史和办报的历史一样长。早在1955年军报试刊时,就发函向部队的广大读者征求意见:你认为哪些稿件好,哪些稿件不好,为什么?社论、评论有无针对性和说服力?时事政策宣传觉得如何,应当怎样搞得更好?中心工作和经常性工作报道是否切合部队实际,有无指导性?对报纸…  相似文献   

12.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13.
李伯元佚事     
晚清小说家李伯元一生多才多艺;能诗文、能词曲、能书画、能篆刻。他是沪上最早的报人,据说第一张小报——《游戏报》就是他创办的,当时报社在西藏北路亿鑫里一个石库门屋子里,只有一个助手,一个记者(当时叫“包打听”),楼下是印刷所。他仅在上午写作,下午晚上俱在外。他交游多,见闻广,认识不少小官,听到不少奇闻佚事,就写到小说《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是近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一位著名报人。他当过记者、编辑、报纸经理人,致力于副刊,采、写、编、经营都很在行。在张恨水多年的办报实践中,他有着自己一贯坚持的报刊编辑思想,具体表现在:追求新闻真实性,报纸应当担负社会责任,关注时事,为国而言为民而言。  相似文献   

15.
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王海 《新闻爱好者》2007,(11):23-24
《澳门新闻纸》是中国最早的译报,也是中国人自主办报的先导。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无非从两个路径追根溯源:一是源自唐朝以后的邸报和宋朝的小报;二是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近代报刊。邸报作为唐宋以后历代朝廷发布政令、记录朝廷政事和皇宫事宜的官方报纸,宋朝以后民间兴起的小报、清朝初期的《京报》都没有演绎成为大众化报纸,即  相似文献   

17.
报人胡绩伟     
每称胡绩伟为"胡老",他总是纠正说是"老胡",并加上一句:"报人老胡",他为做报人而自豪9月16日上午7点零5分,著名老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在北京逝世。从1936年参加革命、从事办报工作算起,到1983年退休,胡绩伟办报近50年,退休之后,仍然参与推动《新闻法》的出台,尽管从1990年之后,"胡绩伟"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逐渐淡出,但他在新闻界和思想界的地位却依然被人们看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早期报人,还不懂得依靠广告收入作为办报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不可能象官报那样,依靠政府的力量强行推派,为了持续出版下去,不得不挖空心思想出形形色色的推销办法.清末著名的小说家,《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曾在189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种小报《游戏报》.这是一张格调不高,以封建文人的趣味为主导方向的小报.最初,《游戏报》是没有广告的,为了推广销路,他竟异想天开,发布花膀,组织对妓女进行评选.得票最多的便是花界状元,以次列为探  相似文献   

19.
《立报》是民国时期一份较有影响的、办得较成功的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是一份"同仁报纸"、"报人办报"的报纸。它的新闻报道手法和经营管理手段具有现代报业的特征,体现了成舍我的大众化报业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是很值得再三咀嚼的。这部回忆录里读者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办报经验和技巧,而且是正直、进步的报人所经历的艰辛、抗争以及投影在这全过程中的历史风云。《报海旧闻》有一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当年生活和工作的自传性文章,另一类是作者对早年一些报纸和报人的描述,以及他所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各色人物的印象。它们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写自己,恪守着“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的信条,实实在在,和盘托出,毫无虚夸不实或是故作谦恭的成分夹杂其间。在这位新闻评论家的报坛生涯中,曾同各色人物打过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