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推广机构,更是一个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从国情、校情来讲,红河学院成功申办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以及微观的传播层面,探索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传播心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汉语桥工程"的实施和美国AP中文项目的开考,汉语进入了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须进行对应性调整,必须培养外汉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海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可通过大力开掘隐性课程,选派外汉专业学生赴海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实习等方式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中国元素"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重塑中国文化的魅力世界,这是历史的呼唤,更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6):32-39
本文以2004年—2011年为时间段,以英国主流媒体(包括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BBC)的孔子学院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描述其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以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建构英国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的新闻图式,为孔子学院在异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参考意见,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思想资源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凯 《东南传播》2010,(2):43-44
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作为商品营销先锋的广告也越来越呈现出跨民族、跨区域、跨国界的特点。跨越文化的广告传播必将成为21世纪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11月23日起在CNN等媒体播放的"中国制造"广告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形象广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广告将会走出国门。本文通过对该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尹冬民 《现代传播》2017,(11):157-158
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51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1073个,受到各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的:"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索微微 《出版广角》2018,(11):80-82
翻译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因此拥有跨文化传播的属性及特点,它在社会文化的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助翻译这座文化桥梁,我们可以将本国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之林,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甚至引发思维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日本动漫对我国影响深远,一方面,它以其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掳获了众多"漫迷"的心,另一方面,伴随着日本动漫在我国境内的大量复制与传播,其中所裹挟的各种不良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不和谐的暗涌。对此,应理性对待其跨文化影响,并作出建立动画分级制、打击盗版、管理"动画组"等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王国庆 《新闻世界》2014,(5):250-251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通过利用符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活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同一符号的所指大相径庭,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跨文化传播者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节点,需要找寻不同文化中表示相同意义的符号,并对其进行编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最大限度的被受众所了解。天主教对传统的圣母画像进行"二度编码",将中国传统的象征符号融入天主教文化之中,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做法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高涛 《新闻世界》2010,(4):108-109
"灾难是人类的影子"。不管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上走了多远,灾难总如影随形,"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叙事作为我们了解、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时间、视角等出发,探讨灾难报道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薛仁  刘炜 《军事记者》2013,(9):55-56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军事外宣中的跨文化传播.是在世界维护我军形象的重要手段。当今的网络媒体,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全球化、传者多元化、传播互动化等三大优势,是它成为跨文化传播利器的关键。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军事外宣英文网站。中国军网英文版担负着我军对外传播的历史重任。自从2003年3月5日正式上网以来.中国军网英文版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版。更加及时准确地对外报道了我党、我国、我军的重大新闻和中国国防建设的最新动态.从各个视角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文化与经济、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的日益交融,纪录片跨文化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人类发展与人性价值揭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推动我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如何在世界纪录片中打造中国品牌,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纪录片生产、播映大国乃至强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一、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意义纪录片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纪录、教育、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人文关怀、抒写情感等,这些功能往往交织重叠在一起,难以区分,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杨夏莹 《东南传播》2012,(9):148-149
相较于运作成熟的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文化教育交流机构,我国孔子学院仍是一块有待打造的文化品牌。孔子学院借我国软实力建设之东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同时也开始积极探索以汉语为载具,以文化推广为目的,展现国家友好形象的跨文化品牌运营模式。但学院本身也存在许多品牌建设问题,尤其是品牌宣传与管理无法与其建校速度齐步,长期忽视会影响品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品牌传播原则和方式为切入,探讨品牌传播策略创新问题,为孔子学院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李晶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52-253
中国电影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之时,它就成为了一个“Made in China”的中国品牌,代表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明.所以说中国电影肩负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本文通过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历史和传播状况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概述,继而对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困境进行论述,最后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徐熠 《新闻世界》2011,(7):234-235
2004年1月1日,CEPA颁布实施,香港电影开始以"合拍片"的形式进军内地市场。但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与跨文化传播带来的障碍使得大部分合拍片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本文在浅析目前香港电影传播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香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广告所折射的文化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跨文化广告中的争议广告为例,指出跨文化广告应以国际品牌、本土文化为主,了解、尊重并融合播出国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在面对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由其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所带来的文化的强烈冲击,应该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文化成果。通过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和对话,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寻觅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全球化为广告传播带来的广阔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  相似文献   

17.
蒋丹彤 《青年记者》2012,(17):88-89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2004年,中国在韩国首尔(当时为汉城)设立了第一家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机构,并以中国儒家文化代表孔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国为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的,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传播机构.  相似文献   

18.
彭小琴 《传媒》2023,(16):61-63
国际中文教师担负着中文国际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秉承多元共生、命运与共的跨文化传播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正视文化多样性,增强世界获得感,以文化共性吸引学生,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深刻内涵,形成师生共生传播主体,课内外多场景传播、线上线下双向对话的传播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韦努蒂将解构主义哲学观运用于翻译实践,提出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主张翻译应重在"求异",而不是"求同"。笔者认为,在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多元文化共融的今天,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对跨文化传播的新闻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实现包容互鉴。当前,新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重构全球传播秩序。但同时,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逆全球化潮流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阻力。在此背景下,认真研究跨文化传播转向、变化、路径等问题,高度契合当下的理论和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