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以来,全国各级各地的新闻媒体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纷纷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黄冈日报记者也当仁不让地加入到这一滚滚洪流中。其实,早在1998年,黄冈日报就拉开了"记者走基层"大幕。14年来,黄冈日报记者活跃在基层这个大舞台,从未离开,而且乐此不疲。因为我们的记者知道,新闻的营养来自于基层,鲜活的素材取自于基层,情真意切的优秀作品埋藏于基层。  相似文献   

2.
8月9日,是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年里,人们深深感受到"走转改"活动浓厚的氛围,许多鲜为人知的基层新闻和感人故事上头版,进联播,成为各地主流媒体的主角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得以重塑。然而,联系实际,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面对中央的要求与人民的期望,是否还有差距和不足?"一日三省"的反思,在于改进正道上的差距和不足,于是有了以下五问记者走基层。  相似文献   

3.
荆门市新闻战线以"媒体转文风、记者转作风"为主旨的"记者五走进"活动,从2009年3月启动以来,已历时整整两年。所谓"记者五走进",即记者走进企业、走进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和城市社区、走进革命老区以及走进创业人群。这项活动两年来,荆门市直各新闻单位1000余名新闻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4.
孙丽 《新闻传播》2010,(4):120-120
人们往往认为"出镜记者"就是在节目开头交待一下时间、地点、环境,把他所说的话与"新闻导语"相混淆。"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他的出现,一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二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三要利于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出镜记者"就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去年,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鄂州日报正式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暨第十次"记者夜宿农家"活动。30名编辑记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再摸农家情,再写农家人,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火热的田间,在静谧的乡村,记者与农民朋友的手再次紧紧相牵。2011年"夜宿农家"活动的主题是"探访家庭农场促进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6.
罗惠妍 《新闻窗》2014,(3):17-18
随着基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人民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基层新闻机构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基层记者则是基层新闻机构工作开展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基层新闻机构的工作效能。基层记者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新闻采编能力,将基层新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基层记者是媒体采编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通讯员是记者队伍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充当着为上级媒体供稿和为当地党委、政府服务的双重角色。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记者和通讯员往往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上,要么是不报,要么是迟报,即使报了,往往新闻事件本身也被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样,好多重大的新闻事件就和我们的媒体失之交臂。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基层记者和通讯员的价值,发挥其在上送稿件中的作用,成为各级电视台不断探索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9.
阅读提示:马航失联事件并非一般社会新闻,若想要深入真相,除了靠记者、媒体本身的能力外,更需要基于诸多方面的信源优势。本文作者为钱江晚报记者杨晓政,做西湖新闻跑线记者整整8年,所著《西湖文化读本》2013年出版,年内劲销3万册。2014年,再出《西湖民宿读本》,广受好评。常常自嘲"写花花草草、螺蛳甲鱼整整8年"的杨晓政,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阐述了成为专家型记者必须具备纯度、深度、广度、鲜度等"四个维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梅兆卿 《新闻世界》2010,(7):113-114
对传播者来讲,出镜记者是新闻"眼";对受众来讲,出镜记者是"我在现场"的一只眼。出镜记者要能够对自身情感作适度的把握,要有新闻现场驾御能力和判断力,要能处理好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要有自信、激情,同时保持冷静。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大量的新闻信息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基层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主体,其专业业务能力和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从基层记者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着手,分析电视媒体基层记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其新闻采编能力的有效途径。抛砖引玉,望对电视媒体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提升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记者的素质仅包括具备坚定的党性与群众观念、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详见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和国内有关新闻学著作)。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概括太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对有效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刚踏入新闻工作的记者)十分不利,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事业发展。针对传统新闻学存在的上述理论缺陷,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系统而创新性地提出了"勤奋、功底、悟性、韧劲、新闻敏感"和"精品意识"等记者素质的新内涵。它能够帮助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闻采写编评和摄影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基层记者在新闻采编中普遍存在着抓不准新闻焦点、缺乏新闻敏感度,缺乏真正走基层、缺失新闻真实性,一味追求高关注、忽视百姓真需求,采编传统又守旧、缺乏创新和突破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对如何提高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深入基层,提升新闻采编敏感度;坚持"民本",坚定新闻采编价值观;寻求创新,突破新闻采编旧形式等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基层记者提高新闻采编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鲍晓明 《新闻世界》2010,(8):172-173
赵敏恒作为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正统新闻教育的记者,曾担任路透社驻中国记者十五年,期间最先报道"西安事变"、"开罗会议"等重大新闻。本文尝试从赵敏恒的国际记者身份、力求报道的客观公正、追求新闻自由的理念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等方面分析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尤其是基层记者,通过会议获取新闻素材,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会议新闻是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基层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平常见到的会议新闻,存在的主要弊病是长、空、滥,以及写作的程式化、模式化,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议新闻的作用。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把会议新闻写好,写出有特色的、有新意的新闻呢?笔者结合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谈体会和看法。会议是新闻资源库会议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地方政治、  相似文献   

16.
春节,我的记者同行们......毕永军到边防哨所,去地震灾区,赴卫星发射基地......解放军报5位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度过了1996年春节。对此,报社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授予他们社长特别奖。尽管在基层过年已不是什么新闻,尽管他们一再声称"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17.
我在基层新闻单位干了20年采编工作,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记者在基层受欢迎的程度大不如从前.过去是基层干部群众"盼"记者们采访,现在是"怕"记者采访.过去"盼",是因为记者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基层,反映实情伸张正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群众没有距离;现在"怕",是因为一些记者要出专版拉广告,要钱要物,甚至敲诈勒索."一盼一怕",真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8.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19.
于晓娟 《新闻世界》2013,(12):154-156
记者走基层是对新闻记者的一次历练和对其职业素养的提升。记者走基层要深入一线,将新闻写在大地上,走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本文试从实践角度探寻记者走基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新闻生涯的第30个年头,正好记者部给我们下达了每人写一篇《记者人格大家谈》的命题作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如果要总结自己这些年来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我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记者需要独立思考。新闻的道德要求,决定了记者要独立思考说到道德,先要看人格的独立性。人生有3个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他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格是人与自我的矛盾范畴。"人格"是现代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