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中国、印尼等亚非国家在反对帝国主义与新老殖民主义的旗帜下倡议召开第二次亚非会议。为防止该会议成为一个反美论坛并通过反美决议,美国在幕后积极策动印度等所谓的温和国家参与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争夺会议的主导权。在阿尔及利亚六.一九政变发生后,美国继续密切关注亚非会议的动向,并乐见会议被无限期推迟。美国的遏制政策是第二次亚非会议失败的一个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独立厅举行的,因此,也叫作"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历史上亚洲和非洲国家在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下讨论与亚非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共同问题的第一次会议.1954年12月28-29日,缅甸、印度尼西亚、锡兰、巴基斯坦和印度五国总理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举行会议,讨论同年4月28日-5月2日在科伦坡召开的第一次南亚五国总理会议上所提出的召开亚非会议的问题.经过讨论后,一致同意由他们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决定于1955年举行.  相似文献   

3.
美国虽然没有参加1955年的亚非会议,但由于多种原因,却非常关注此次会议。它既有影响此次会议的许多有利条件,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结局仍非常无奈。  相似文献   

4.
美国和泰国在亚洲冷战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结为安全同盟,导致中泰关系处于隔绝状态。国际形势自1953年起趋向缓和,中、泰两国希望改善双方关系。亚非会议为中、泰进行直接接触和了解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并在亚洲营造出缓和的氛围。中泰关系在会后出现缓和,致使美泰关系出现摩擦。中泰缓和结束后,美泰关系重新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5.
面对生与死,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许多才子名人都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济慈、雪莱这两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美诗篇<夜莺颂>、<灿烂的星>、<阿多尼>的分析,探讨了他们认为精神永恒的"宇宙精神"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托兰人>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的著名诗作之一.沼泽为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在沼泽地发现的"托兰人"尸体则寄托了诗人对北爱尔兰长期的宗教战争、民族冲突的关切与困惑.从民族、宗教文化面对<托兰人>进行深入解读,可深切领会到诗人悲悯、迷茫、焦灼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核,以纠正对其的误解和批评;指出舒芜的<论主观>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点上与胡风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而舒芜的"主观"概念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则是不同的;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实质、理论指导思想的一致性,而胡风对<讲话>尚未涉及到的以及已提出的问题,坦陈己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9.
"郑卫之音"被指斥为"亡国之音",南宋朱熹变本加厉地将其中的情诗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将其中的女子斥为"淫女"或"淫妇",使人对郑诗有了成见.本文从原作入手,参以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郑风>和朱熹的思辩精神及理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解释了朱熹"郑声之淫"的具体指向和产生这一观点的根源.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郑诗>和朱熹的诗论必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唯美主义运动的领袖.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夜莺与玫瑰>揭示了王尔德对美的不懈追求和不畏批评的执著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