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伊恩·麦克尤恩在其著名小说《赎罪》中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技巧,展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家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指涉,凸显小说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小说创作过程的自我揭露,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元小说技巧的应用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帅 《职大学报》2011,(6):44-48
"历史"作为文学钟爱的母题,历来备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作家笔下的文学常常与历史相联,并作为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本土文学实践的深入,新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历史这一主题,并以其自己的、全新的、颠覆性的方式重写历史,形成独特的历史叙事。而这些创作实践皆源自新时期女作家们的迥异的历史观念。本文以新时期女性小说为突破口,从女作家服从历史、颠覆历史和日常性历史三种观点,探讨和剖析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4.
胡椒树———希望澳大利亚短篇小说《胡椒树》评析吕道利澳大利亚作家DalStivens的短篇小说《胡椒树》(ThePeperTree)象一首散文诗,清新怡人,朴实无华而含义隽永。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父亲”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理想主义者,头脑中充满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5.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表面上看是一本关于谋杀、宗教、语言的书,从更深层次探析,德里罗揭示了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以及知识—权力—话语的相互建构.《名字》描述了西方势力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知识权力支配与话语权力操纵,揭露了美国政治霸权和文化扩张对后殖民地国家产生影响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寒冬夜行人》叙述风格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作家特别关注过的"一边是晶体,一边是火焰"的外部叙述与内部叙述交错进行的叙述形式。小说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作家与读者关系的调整,而且它还开拓了小说叙述者、叙述对象、范围、形式等叙事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卡尔维诺实验小说中的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无论是他的长篇巨著还是短篇小说,都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支给埃米丽的玫瑰》和《沃许》入手,希望能围绕小说中展现的社会冲突、宗教文化以及叙事情节等方面,对其小说罪与罚的情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小说中母亲和女儿的冲突不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过多性爱描写也成为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但这部小说中劳伦斯实质上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好婚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0.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元小说又被称作"小说的小说",即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反思小说创作并同时进行小说的革新.纳博科夫的反传统小说<洛丽塔>表面上是讲述一个荒诞、畸形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内涵了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成为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具有典型后现代元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14.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在全球范围流传最广,印数最多的一本书,它对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渗透到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从《圣经》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作家作品及影响,分析《圣经》对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四层谈作家曹乃谦和他的小说集《佛的孤独》。第一谈小说的悲剧结局和作者的情感的联系,《佛的孤独》即作者的孤独。第二谈《佛的孤独》中有关性爱描写,“饮食男女”是彼时雁北农村青年人生活的极其重要内容。第三谈小说集《佛的孤独》的主要的艺术特点:细节描写、方言土语的运用,麻烦调的反复吟唱。第四谈汪曾祺等有影响的作家、批评家对曹乃谦的评说。作家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外国小说的影响下成长、发展起来的。鲁迅1921年翻译了俄罗斯作家契里珂夫的《省会》,并于同年发表了《故乡》。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细读与比较,可以清楚具体的作家在创作中不仅学习借鉴了域外作品,更保持了自己的独创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对当下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教士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现代小说,《百年一觉》不仅在叙事方面对晚清小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导致了一个新的小说类型——政治小说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陈应松是哪个? 陈应松小说什么味? 在我们展读《黑(?)楼》、《苍颜》、《大寒立碑》、《寻找老鳡》、《雷殛》、《男人之间》等一系列小说之前,犹如飘在天空中的云朵,难以捕捉。当我们在这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天里,有机会拿起湖北作家陈应松的小说,真切地体悟作品中的情感经验,以及这情感经验所散发着的作者对于世界、生活的“解构”,对历史的建构,我们就不能不为作家感到欣欣。因为小说是“陈应松  相似文献   

20.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领导着女性的思想解放斗争。她的创作,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挖掘其女性小说创作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并对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