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杠“旋”     
团身后空翻两周是围绕身体横轴在空中翻了两个觔斗的一个高难度动作,过去只有个別人会做。六十年代以后做的人就多了,不但单杠上有,就是自由体操、吊环、双杠等项目也出现了。它几乎成了体操技术高超的一个典型代表动作。进入七十年代后,它又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即在围绕身体横轴翻两个觔斗的同时,再围绕身体纵轴转体360°,我们就叫它为“旋”。又由于它是从单杠  相似文献   

2.
1902年,我出生在河北省安国县北七公村,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农村。我在这里读小学,那时农村的小学堂根本没有体育课程和设备,而我又特别爱活动,经常和农村的小孩们摔跤、翻觔斗,或在水坑里游泳。还记得有一次在墙上向下面做背翻觔斗,没翻好,把后脖子和脊梁摔得够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周世勤 《精武》2005,(12):46-46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他以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本文简述王培生先生的太极拳推手技艺,以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5.
近来拜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张祥利老师的《如何解决前手翻教学中的“冲肩”与“屈髋”》,对文章中关于对解决“冲肩”与“屈髋”的办法,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愿与张老师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在腾空时梗头欠妥前手翻在腾空时要挺身、抬头、紧腰,而不是梗头、挺身、紧腰。腾空时如果梗头则造成颈部动作改变,容易造成“冲肩”。二、解决“冲肩”的练习方法欠妥张老师在练习方法中提到“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保护摆腿”,这个方法我认为在训练中不宜采用,因为一是易造成练习者和保护者受…  相似文献   

6.
武术在美国 很难用准确的话来概括中国武术在美国的情况,在美国,有一些很好的老师,也有一些不好的老师,有美国的老师也有中国的老师。很多人相信,只有中国的武术老师好,但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大部分的美国人是受香港功夫片中“武林高手”、“空中飞人”的形象影响,他们觉得中华武术很神秘、很神奇。很多人想从现实社会中逃脱出来,幻想能成为功夫片的神化人物。但在训练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武术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神奇,所以有一些人开始转变观念,学习怎样可以防身,对只学习套路表示很失望;也有一些人只是为了体验一些新的东…  相似文献   

7.
2000年元月29日,年逾8旬的著名武术名家王培生,和其弟子年逾6旬的大兴建筑工程总公司党委书记张全亮,在北京大兴黄村喜收新徒弟。王老新收两徒王玉松、李如波。两人同是河南漯河市人,同是1949年出生,共和国同龄人。他们均有30多年的武龄。到目前为止王老已收徒弟千余人。 王培生以吴式太极拳著称天下,他12岁起步入武林,先后拜武坛名师杨禹廷、马世清、张玉莲等,他武学渊博,根扎八方,基础雄厚,先后练过八卦掌、太极拳、还背拳、八极拳、弹腿、形意拳等。凡跟随王培生练过拳的人,均能体会到神、隐、速、险、博五…  相似文献   

8.
《精武》2005,(10)
2005年9月11日,由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主办,在北京市大兴区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武协、北京市武协、大兴区领导徐才、王筱麟、吴彬、康戈武、程春和、毛新建、范云江、刘学勃、张有峰、于鲁明、年晓波、郑怀志以及各地武术家、王培生先生的生前好友、家属、同门、弟子、再传弟子、武术爱好者五百余人到会。会上缅怀了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为继承、推广武术所取得的业绩,并进行了太极拳、八卦掌表演和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9.
高小飞 《精武》2008,(6):48-48
印诚派是以已故太极拳家、一代武学宗师王培生先生所创功法为中心丽形成的一个武术门派。因王先生别署“印诚”,遂命名为印诚派。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中华武术》2005,(10):31-33
王培生是我成为《中华武术》一名记者之后采访的第一位太板拳名家,那年我刚刚大学毕业。我依然记得那个冬日的黄昏,好不容易才找到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那条普通的胡同,也清晰记得大杂院里那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  相似文献   

11.
张全亮 《精武》2005,(10):36-37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国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方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总参军训部、各行业体协,各直属体育院校:98年度(中国武术段位制)高段位的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现批准授予马贤达等252人武术段位称号。名单如下:回目回回回回回马贤达(陕西)刘玉华(武体)回回回回回回回王培生(北京)刘兴汉(北京)郭...  相似文献   

13.
高於茂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每看到新的一期《中华武术》,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30年前,我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武术资料的缺乏。为了寻求资料,我将体院图书馆翻了个遍,遇到武术方面的资料,就如饥似渴地摘抄下来,足足抄了4本。  相似文献   

14.
张全亮 《武当》2013,(2):34-35
五年前,也就是2007年3月,赵芹先生81岁的时候,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一书。把他近30年追随著名武术家、太极拳技击大师王培生先生所学到的拳术技艺,结合自己苦练精研的收获体会,对王培生老师的经典之作吴式太极拳37式,从体、用两个方面,逐式逐动地进行了细致、独到的解析。  相似文献   

15.
韩起  赵建军  黄伟伟 《精武》2008,(11):36-37
武术杂谈 吴秀峰当年私下里教我老师时,跟我老师说:“爷们儿,我这是给你饭碗。”饭碗是什么?就是打人的东西,就是你凭这个可以吃上武术饭。不能打人的东西当然成不了饭碗,出门就挨揍,谁跟你学?过去没有杂志、网络,就靠到处跟人动手闯名号,打出了名堂才会有人上赶着跟你学。所以说,练武术,就看老师给没给你这个饭碗,给了,你就学到了真东西。没给,你就是练一辈子也是白忙活,学的东西再多也是一堆糠。  相似文献   

16.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17.
王涛 《中华武术》2003,(8):46-47
到《中华武术》杂志工作后我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里有一位名气很大的学院派太极拳代表人物:李德印。人与人的缘分是一件很奇怪事。在人大上学时候,或许我每天都会和李老师擦肩而过,在操场上,或者在校园里。可是大学四年,我从没有上过他的课,他也不认识我。在熟悉的学校中,李老师终于为我补上了大学时期没有机会上的一堂课,关乎太极,关乎人生。  相似文献   

18.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张登魁是我的老师,告辞人世已经三年多了,但张老师的音容笑貌,对我的教诲,常常索回我的心头. 我受教于张登魁老师是在六十年代初,记得上第一次武术课,他给我们示范长拳套路,虽然年过半百,但打起来气势磅礴,节奏分明,姿势优美,一气呵成,深深吸引我们,引起我们一片赞叹!想学、想练油然而生,以后,我随张老师学习武术,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一、头手翻教法选 1、头手翻的教学安排头手翻是典型的屈伸动作,安排头手翻教学必须考虑到与其它体操动作技术上的纵横关系。这对加快掌握头手翻技术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2、技术关键与要领口诀正确的屈体倒立姿势是保持姿势前移重心,屈体的角度以90°左右为宜,技术的关键是臀部稍过垂直面即猛力伸髋展体。(如图一)  相似文献   

20.
高壮飞 《精武》2005,(11):14-1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即向恩师武学大家、吴式太极拳传人王培生老师学拳。老师对太极推手,首先要求“轻拿轻放”,要使人“心悦诚服”。老师讲的“轻拿轻放”,也就是“不及不离,不丢不顶”。老师的手,在我一生当中接的是最轻灵的,我没见过老师用力的手,真是“轻拿轻放”,一接手就好像没接触到一样,其发放也是轻飘的:这种感受时时刻刻都在我的记忆中,就好像刚刚才推过手一样,真正体验到了太极功夫的轻柔松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