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诞生于18世纪的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被后世认为几乎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所有特点,斯特恩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小说中处处体现,甚至作者自身影像在小说中也有所折射,使得作品与作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写作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狄更斯阐释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的最好的工具。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展开的.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三类人物的代表: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革命群众的代表伐石太太及理想人物--卡尔登和梅尼特.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双城记》思想的准确把握,并能从中得到我们对于现世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唐冬萍 《文教资料》2014,(16):18-20
在当代文坛中,沈从文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独树一帜。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既有清纯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这些女性形象用特有的生活经历诠释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本文从沈从文小说中女性的分类、特点及作者所采取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入手,论述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  相似文献   

5.
黄药眠的小说《陈国瑞先生的一群》等作品被视为抗战时期讽刺文学的代表作,但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一批小说却长期湮没无闻。这批作品中,短篇小说《毒焰》、《A教授的家庭》、《工人之家》以及中篇小说《痛心!》、《一个妇人的日记》,它们的内容和主题都烙上了彼时作者生命体验、革命信仰及文艺主张的印记。同时,它们在题材选择、情节模式及主题升华等方面,与蒋光慈式的"革命文学"若合符节,但在书写重大事件、表现革命动力等方面,则与蒋氏革命小说颇有参差,也因此不被当时的读者青睐。然而,这批作品在思想主题、人物刻画、讽刺手法和批判意识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贯穿于黄药眠小说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也成就了其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阿Q正传》这个经典文本本身出发,对小说中“革命”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对文本中的主人公阿Q的朴素的革命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又从作者鲁迅写作小说的缘起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结合作者本人所认为的革命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作者本人对于“革命”的基本态度是不能仅有政治革命,还必须有思想革命。最后从前辈研究者的成果中,进一步分析总结了研究者从专业阐释者的角度出发对革命问题所作的的深入理解和再认识,对文本内外多重交错的文学、革命和政治的多重角度来综合理解“革命”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霜叶红似二月花》继承“五四”思想革命的思想传统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 ,从思想文化的高度 ,通过对历史题材的精心选择、对家庭生活的重点描写 ,对历史转型期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表现出作者对反封建思想革命重要性的体认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扬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岁月》中透过帕吉特一家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描绘了一幅女性成长的画卷。该小说于传统叙事中表露新意,不仅具有传统成长小说的自传性,而且,在人物的设置、顿悟的运用及婚姻主题等方面,对传统成长小说及女性成长小说既有继承,也有突破,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群体成长及社会生活的持久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红色经典"小说生产机制基石的革命现代性决定了"红色经典"小说秉有明确而突出的政治性,这正是其不可避免的功能定位和政治期许。在"红色经典"小说的书写中,革命话语尽管借助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威权对凡俗生活话语进行规约和整编,但凡俗生活本身难以抵御的诱惑力,往往使得对凡俗生活的书写与革命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间离倾向,从而为凡俗生活的常态存在争取了空间。正因为如此,"红色经典"小说尚能保留一定的世俗人道主义精神和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对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尤其他的后期作品,随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洞察逐渐加深,批判力度更是力透纸背。《远大前程》,作为狄更斯后期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对社会更是从多个方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对普通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德进行了大力的赞扬和称颂。在他的这部晚期作品中,有意识地运用了很多隐喻性的象征,除了弥漫始终的大雾之外,还有很明显的关于“监狱”的意象等比较压抑、沉闷、和社会的黑暗面相对照的意象和象征,与此相照应的是一组象征光明的一组意象,本文主要从小说中出现的相对应的这两组意象来分析他们的运用对深化主题,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达到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在文学失落的历史空间重新找回诗性。“文革”时期牛汉的诗歌创作,具有相当独特的意义,它们不仅凝结了他本人的命运与痛苦,表达了特定年代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代表了牛汉诗艺历程中富有转折意义的重要阶段。牛汉的“文革”诗作,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将最大的精神关切置放于生命本身,体现为生命的冻结与囚禁的困厄意识,以生命的体验去寻求艺术的创造,这是牛汉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作品,其中有不少现实性的描写,表现在儿童生活的现实性、下层人士生活的现实性以及司法的现实性等方面。然而,小说中也出现了不少童话性的描写。究其原因,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狄更斯童话性话语系统的关系项主要有客观环境、自组织,以及狄更斯的创作态度等。他的现实性描写,真实再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苦儿童艰难的处境,而童话性的描写。则是其对社会自上而下改革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狄更斯在其小说中对19世纪英国的监狱作了广泛的反映,并从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狄更斯对英国监狱的批判具有单维度的特点。他把道德作为评判监狱的主要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评价的各个方面.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因素。这种特点影响了他对监狱这一历史存在的全面认识,在一定程度削弱了他批判的力度。但这并不忠味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是没有价值的。狄更斯对监狱的道德批判给我们提供了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历史进步与道德进步、处于社会发展前列的社会存在的道德完美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采用了模式化的“三段式”结构,展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圣诞节形象,即现实的与理想的圣诞节形象。狄更斯之所以这样安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圣诞节的精神存在契合之处。同时,狄更斯在为他的读者写作,中产阶级读者的立场操纵着他的写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查尔斯·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以19世纪维多利亚社会广阔的生活为背景,以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及阶级的审美要求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完美女性形象。与英国传统文学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强调外表美丽以及品质高贵等大不相同的是,狄更斯心目中的这些完美的"天使"主要以质朴、柔弱以及顺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腐朽社会的阶级矛盾及社会昏暗。在他所描述的三类人物即“贫民社会”的压榨者、"以暴抗暴"的革命者和"倍受伤害"的仁爱者中,狄更斯为我们极力宣扬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即仁爱精神。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精华之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左翼作家“牢狱小说”的丰收.在这些作品中,囚犯形象引人注目,他们或是政治犯,勇敢无畏地诠释着英雄与殉道者的形象;或是蒙冤囚犯,用血与泪发出有力的控诉;或是惯犯,游走于社会和牢狱之间,在浑浑噩噩中消费着人生;或是牢狱黑帮,为虎作伥,靠欺压盘剥其他囚犯而高高在上.这些牢狱囚犯共同演绎着30年代牢狱世界中的血与泪,对那个黑暗王国的腐朽、残酷与丑恶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相似文献   

19.
晚年狱中的托马斯·莫尔对新教异端的态度与入狱前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争论更为理性,并开始强调新教与天主教的共性。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来自于莫尔的基督教世界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乌托邦》中体现出的早期宗教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双城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生动社会画面。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三类人物,第一类为以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为代表的法国贵族;第二类人物是以鞋匠得伐石夫妇为代表的革命力量;第三类则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莫耐特医生父女、卡顿和代尔纳。狄更斯将自己的社会理想通过对这三类人的塑造表现出来。他既鞭挞了当时压迫阶级的凶残和革命极端分子的暴戾,又对他们表达了善意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