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以1944年竹内好出版《鲁迅》为界对百年日本鲁迅研究进行了战前/战后的时间划分,的确抓住了日本鲁迅研究的关键转折,但不能更加细致地呈现一个世纪以来日本鲁迅研究演变的轨迹和空间分布。因此,需要对百年日本鲁迅研究进行回归历史实际的时空重构,在时间的纵轴中展现其波峰浪谷,在空间的分布中显示其所受日本两大学派的影响。通过时空重构,可以清晰呈现百年日本鲁迅研究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多元,厘清日本两大学派对它的影响,并进一步建构它的中国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竹内鲁迅”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关于“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的论说揭示出鲁迅与一切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共有的本质。“回心”是“竹内鲁迅”最重要的概念,可以作出多种解说。除了已有的成说外,也可以解说成鲁迅的自我心理解剖,他不断地向自我回归。“回心”体现出鲁迅的精神特质、人格魅力。“回心”的发现与发掘,成就了“竹内鲁迅”的高峰地位与不可替代性。“竹内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复杂而深刻。有些我们不能同意,但也有许多令我们感到耳目一新的深刻,促使我们自己对已有的论说重新思考。竹内好对鲁迅的亲和有着他本人方面的深因:同样在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担当的同时,高度重视自己的人格自由与尊严,又都有着深刻的辩证思维,往往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3.
刘伟 《文化学刊》2011,(5):157-161
“伊藤虎丸继承和延续了竹内好的“文化的观点”,但不像竹内好那样侧重于对文化自律性与主体性复杂关系的思考,而更注重从近代化的根柢里发掘文化的意义。把文化看作是一种本源性的精神的东西。揭示中日在近代化进程中对于西方文化不同认识与理解,并且从鲁迅那里看到了关于西方文化根柢的一种对应性的存在,即鲁迅对欧洲“近代”“根柢在人”的独特而深刻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论战杂文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由于“左”的干扰,长期以来鲁迅研究被政治化了,凡在思想或学术问题上与鲁迅发生过激烈碰撞的团体或个人大多被视为敌人而遭批判,实际上其中的现代评论派、鸳鸯蝴蝶派、第三种人、梁实秋、林语堂等并非一无是处。随着国内...  相似文献   

5.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国积极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但日本国对此却持消极的态度 ,双方的交往主要通过民间进行 ,局限在经济、文化领域。研究表明 ,此间中日交流出现了新的动向 ,即从以前中国方面的单方输出、日本方面的积极接受 ,开始变为中日双方的双向交流。尽管此时日本的“逆输出”在质和量上都不足道 ,但这毕竟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也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转斩点  相似文献   

7.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在五四后的中国亦较有影响。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即与其有过接触,他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收有索洛古勃的作品。以后鲁迅仍对索洛古勃多有关注和评论,直至其生命的晚年。鲁迅揭示了索洛古勃作品艺术特质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他是“死的赞美者”;表现“无可挽救的哀惨”是索洛古勃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索洛古勃的寓言也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不时运用索洛古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描写参与现实生活,或规劝青年,或批判社会,从中亦显现出鲁迅对索洛古勃的某些方面的评判,鲁迅在对索洛古勃某些作品的评论中表明他不赞成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还指出了索洛古勃与苏联新政权的格格不入,创造力迅速衰退。所有这些均昭示出鲁迅深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艺术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8.
竹内实先生是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北京日本学中心主任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及中国问题研究,著述有《中国的思想》、《现代中国的思想》、《毛泽东》等多种。人民中国杂志社金丹实同志受本刊编辑部之托访问了竹内实。在两个小时的轻松愉快的交谈中,竹内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中国研究历程,坦言对中国现实的新认识,提出了对向外报道中国的希望。这里发表的是由金丹实同志整理的竹内先生谈话的全文。  相似文献   

9.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心目中,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鲁迅研究也遭遇到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不同个人挑战鲁迅的方式也不同,其中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鲁迅是谁?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士;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相似文献   

11.
刘吉胜 《文化学刊》2023,(9):157-160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鲁迅先生的纪念事宜,全国文联居中协调,组织高规格纪念活动。纪念仪式衍生出丰富的意义建构,典型的活动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内涵。通过鲁迅纪念话语,可以充分认识和回顾鲁迅先生在文艺创作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鲁迅先生纪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事件研究,采用历史考察与文献分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考察纪念仪式的组织规格、活动特点和话语表达,以此阐发其纪念活动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意义,为赓续学界以学铸魂,以文兴邦的优良传统,持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做出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和绍兴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绍兴鲁迅文化艺术节”将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举行,以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节为期一周,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与鲁迅相关的文化艺术经贸活动。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绍兴的知名度一半来自鲁迅。绍兴人做“鲁迅”文章由来已久。以鲁迅先生命名的鲁迅小学、鲁迅中学、树人中学、鲁迅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培养人才、促进绍兴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艺术方面的鲁迅图书馆、鲁迅纪念馆、鲁迅电影城以及城市建设中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对中国东南和西南的研究多有积累,却很少关注东北。东北的地方经验值得人类学深入研究,这不仅需要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对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加以回溯,而且需要结合人类学中国研究的不同“范式”乃至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在比较之中寻找人类学东北研究的进路,并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文坛乃至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质疑、批评、否定鲁迅的观点和文章,甚至诋毁鲁迅人品的局面,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本用致孙乃修先生一封信的形式,以其著作《思想的毁灭——鲁迅传》为依据,从七个方面批驳了否定鲁迅的论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鲁迅文学作品、思考当代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教科书其重要使命乃是培养学生人的意识与特质,而绝非仅仅是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人的意识,人的类的本质,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中国,第一个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自我意识的思想家是鲁迅。鲁迅强调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人的群体性,因为在鲁迅看来,人一旦失去个性,完全限于群体性之中,就易形成奴性。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是奴的国家,而是人的国家,而其正确道路只能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制定了正确的蓝图,成为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经典,理所当然地应进入教科书。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难懂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是教育工作者因了自己的心态硬造出来的,与当下社会知识分子整体性堕落和贬损鲁迅的语境紧密相关。其最终目的是教人为奴而非教人为人。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东方人的骄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上,在饥饿之中,使日本重新崛起。现在,连不可一世的美国对日本也要刮目相看了。仅仅几十年,日本就把如林的强手,一个个远远地抛在了后边,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头号经济大国。日本成功的秘诀何在? 经济与文化伴生,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经济是不可能起飞的,这是常识。有人说:“日本某某企业的成功是因为运用了<孙子兵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更有的学者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下结论说:“孔夫子加资本主义是日本出现奇迹的奥秘。”我想这些断语未免都太偏颇了。但它表达丁一种观点,那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出神入化地运用到现代经济活动中去了。  相似文献   

17.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9):113-116
《遥远的向日葵地》作为李娟“向内转”的一部力作,真实地录著着荒野自然与生活的本来面貌。她笔下的荒野自然与生存在荒野中的人共同构成了李娟的荒野世界,二者同为李娟荒野书写的主体且一同承载着“非虚构、归属、和谐”的精神意义,使得李娟的荒野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成为“中国化”荒野的书写典范。其荒野整体在传递李娟的生态观念的同时,也对荒野书写乃至中国生态文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势力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他们将矛头指向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以及作为五四旗手的鲁迅。他们怀疑、曲解鲁迅的文化选择,将其定义为一个被时代所淘汰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力图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能力与"永恒价值"。本文即以此观点为批判对象,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化杂居现象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机理,另一方面论证鲁迅精神在当代价值危机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栗子 《文化交流》2011,(11):32-35
秋阳下的杭州,风吹在脸上温润如玉,阳光般的柔美。获悉鲁迅研究专家、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陈漱渝先生赴杭州演讲,我们趁其在杭逗留之时对他进行了简短的采访。陈老有着平易近人的学者风度,其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深深感染了笔者,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其对鲁迅研究事业的孜孜以求,和一份于浮躁人世间仍坚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