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17,(10):25-26
<正>"核心素养与校本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题旨是: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要真正成为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要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显然,这一命题,不仅具有校本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校本课程建设应当有高立意:以育人为总目标,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金山中学以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STEAM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为抓手,来推进校本STEAM课程的开发,在STEAM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介绍STEAM校本课程开发的缘由、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形成的STEAM校本课程群以及STEAM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的初步成效。通过STEAM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为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理解、转化和表达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9,(91):64-65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向要开发趣味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体验式校本数学课程、开发职业规划前瞻性的数学课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对策要确保核心素养是校本开发的靶心、校本开发要关注学生的学法、校本开发构建多元化的反馈渠道,最终确保高中数学教学之中能够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实现对核心素养目标的高效落实。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理论下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要求,提出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总结了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花木文化"课程建构了涵盖"基础性学科课程""选择性多元课程""综合性特色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从"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生命与健康""语言与人文""公民与社会"五大领域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主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直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成了最终目标;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其评价也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并且伴随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军 《天津教育》2020,(2):88-89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统编教材的启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对象。如何将"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就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发展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以来,我国正式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基于此,笔者以BICOMB2.0和SPSS20.0软件对2001-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1 280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并绘制出我国校本课程热点研究的知识图谱,综合热点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发现:第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逐渐呈现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第二,目前,学界对校本课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实际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学校课程领导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第三,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学校能否开发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是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金眸子"微电影课程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四年来我们开发出"金眸子"课程,把儿童阅读、电影欣赏、纸上剧场、教育戏剧、剧本创作等多课程融入其中,开展统整教学,研究微电影相关课程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我们通过课程实践让核心素养落地,学生在课程中学会游乐,让身心自由快乐,学会阅读,让人文底蕴得以积淀,学会选择,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成为建构“三级课程体系”以来实践者的共识。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程校本化实施已逐渐成为部分学校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抓手。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科技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内涵与目标、策略、实践成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将信息科技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并分享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也成为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目标。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微生物与食品发酵"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遵循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特点,以"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成长"乐活教育思想导引,以"乐学学活"为目标诉求,从课程目标、内容、时间、空间、样态、生态六个方面,展开聚焦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校本重构,建构践行学科课程综合育人评价体系,找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小学学科课程校本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校依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以"奠基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即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实践素养为核心,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施途径,尝试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幸福素养课程框架",形成了注重基础、强化素质、彰显个性的人才培养风格,为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地理课程教学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浅析了地理核心素养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CNKI的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Bicomb软件和SPSS软件绘制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290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研究(宏观维度);二是基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观维度);三是基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微观维度);四是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学生维度)。未来,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应该把握以下趋势:一是厘清核心概念,保证研究精度;二是注重理论自觉,加强研究深度;三是转变研究视角,拓宽研究广度;四是建构评价体系,提高研究效度。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在学校落地,必须形成明晰的、可操作的"校本化"表达。近年来,南阳市宛城区教体局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关注学科素养与跨学科整合、减轻学生负担为原则,指导学校围绕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设计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其选择性、层次性、实践性、体验性特点,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牢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学生发展的风向标,也指导着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文中通过梳理当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分析核心素养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必要性,提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的策略,以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小雨"系列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该系列分为雨露课程、雨耕课程和雨泽课程三方面实施。本文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反思问题,思考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8):142-143
核心素养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研究,并在教师理解、领悟其实质后开展有效行动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除国家课程外,校本课程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但其开发、设计、实施因校而异,因此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开发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案例为载体,结合课程的实施,探索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帅宁华 《江苏教育》2017,(10):13-1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域、学校、学段特点以及文化底蕴、时代要求相结合,实现其校本表达,构建五大方面核心素养:健康与快乐、习惯与德行、学识与学力、担当与毅力、视野与兴趣。南通高师附小核心素养校本表达的实践路径是大生课程再造,具有校本意蕴的"武""俭""静""立""雅"五维课程体系对应指向五大核心素养,综合基础型、拓展型、选修型、闲暇型课程等优势,实现相融互补。  相似文献   

20.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基于学情调研开展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明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对"明课程"育人目标界定和课程建设模型建构学校校本化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找到一所初级中学的课程育人实践模式,以期对同类学校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