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祠堂小学     
我在农村念过三年小学,其中有大半年是在村祠堂小学度过。祠堂小学顾名思义,是一极小的祠堂改建的。就一间教室,一个老师,门口挖了个坑,埋上一口大缸,中间隔一块木板算是男女厕所。大约30名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大约30多岁,胸前挂着哨子,上课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征。作为基层政府代表的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作为村集体经济代表的社区经济组织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权力协作和让渡,其实质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与以村集体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分享城中村社区公共权力的治理过程,这种治理过程凸现了城中村被纳入城市后社区治理的微观逻辑。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行政型逐步向新型的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的发展,其基本过程是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城市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我国社区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历史变迁和路径选择,并结合有关实践经验,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社区应采取的模式和理论依据,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郑雪松 《时代教育》2013,(9):155-156,302
祠堂是族人孝道的传承场、择业的教育空间、个体社会化的习得地和守法教育的场所等。虽然祠堂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其传承出现中断。然而现代诉求,使得祠堂文化的当代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客家人十分重视祖先崇拜 ,是一个尚宗追远的族群。这不仅表现在对祖先定期的春秋祭祀以及不定期的平时祭拜上 ,而且表现在为祖先灵魂营造的安身之所—祠堂上。客家各宗族均建有自己的祠堂 ,客家祠堂是客家地区一道优美的景致。1 .祠堂数量。客家地区祠堂数量众多。客家宗族 ,都建有祠堂 ,包括宗祠和房祠。小的宗族 ,有一两个祠堂 ,大的宗族往往有数个、数十个祠堂。有的村落之中 ,有开基祖大宗祠和其大小支系的许多房祠 ,分布较为集中 ,故而形成一个祠堂建筑群。如梅州市梅江区东郊张氏宗族 ,自明崇祯年间开基至 1 949年的 3 0 0年间 ,先后…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中祠堂意象出现175次,并且其每次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作者是有意凸显祠堂。《白鹿原》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的祠堂意象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关联,通过其功能演变的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演变历程",也是呼应小说开头书写"民族秘史"的主旨。通过其命运流变的过程,揭示白鹿原上家族命运的变迁及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窘境,暗含作者关怀、思索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和矛盾的凸显,城市社会缺乏有效组织和整合的状况,急迫需要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的建设与创新。基于城市社区的社会治理体制的重新建构成为了政府的必然选择。选择合适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基于法律的框架,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和创新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及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宁 《湖南教育》2011,(4):58-58
在田野的对面,离我家很近的小山脚下,有两间呈T字形的房子,青砖,黑瓦,半开合,四周没有一间村民房,它孤零零地立在那儿,这就是王家祠堂。我在那里读完了小学。  相似文献   

9.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在本村的祠堂里上学.教我们的是村里的一位民办教师,他叫钟隆俊.学校有三个年级30多人,以祠堂天井为界,前厅坐一年级,后厅坐二、三年级.有的学生还要背着弟弟妹妹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钟老师却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在祠堂上学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祠堂功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祠堂总体功能为宏观层次,而宗教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等则为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每一中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又可细分出具体的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中观层次的各项功能要素基本保持不变,而其微观层次的功能要素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和宗族不同而有所变化。现代社会里,祠堂功能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各中观层次的功能的性质的变化,即由传统性和向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1.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13.
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侨乡和顺小镇,分散着八大姓氏的宗祠,这些宗祠成为和顺百姓开展祭祀祖先、倡办各种公益事业活动的公共空间,推进了和顺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4.
祠堂文化是宗庙文化的延伸和扩展,研究祠堂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析祠堂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对寻根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弘扬。本文介绍了祠堂的发展历程,对祠堂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祠堂的具体用途中蕴含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5.
泉州市辖下的南安溪东李氏始祖陈鸿仪,南宋末年迁自惠安县南辋。惠安县历史上没有“南辋”地名的记载,而只有“辋川”。通过有关的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访问,认为今南安市(县级市)溪东李氏先祖的原居地在今天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行政村。  相似文献   

16.
清代徽州祭祖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深化,在经历了两次战乱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在重点讨论清代徽州地区的宗族有关祖先祭祀过程中遍修祠堂、重修宗谱、合修坟茔等内容的基础上,以《茗州吴氏家典》作为徽州祭祖研究的个案,论述贯穿清代徽州宗族祭祖的宗法思想和宗族实践。  相似文献   

17.
泉州市辖下的南安溪东李氏始祖陈鸿仪,南宋末年迁自惠安县南辋.惠安县历史上没有"南辋"地名的记载,而只有"辋川".通过有关的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访问,认为今南安市(县级市)溪东李氏先祖的原居地在今天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行政村.  相似文献   

18.
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目前保留有大量古祠堂。这些古祠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考察和梳理,能发现我国宗法礼制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了解徽州古祠堂在建筑、祭祀、管理等方面的丰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9.
宗祠楹联是宋元以后宗族社会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祠堂文化的典型产物。三明宗祠楹联文化蕴涵丰富。有的反映祠堂的祭祀功能;有的追祖溯源,崇仰故土祖根;有的表彰先贤,表达对先人的顶礼膜拜;有的则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记录着各家族的繁衍生息、荣衰变迁,为我们探知三明祠堂文化、了解三明宗族发展的历史以及研究三明历史文化名人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它们又以宗经明道、敦品立德为要旨,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