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社会主义并非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上看,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伪社会主义",其"民主"实质是资本主义改良主义;从实践中看,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目标与社会主义的改革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和现实的理论难题的关键之点在于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崭新概念,它既破除了社会主义实证化的思维方式,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又摒弃了社会主义伦理化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与价值、价值与制度的辩证关系中把握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从而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  相似文献   

3.
斯蒂格利茨敏锐地抓住"与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相联系的兰格—勒纳—泰勒定理"这一"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而把新古典模型和市场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斯氏本人就曾把新古典模型和市场社会主义戏称为"孪生兄弟",这样一来,市场社会主义在斯氏的转型理论探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亦即市场社会主义是新古典模型和市场经济这两个端点的联结纽带——退则可批判社会主义和新古典模型以寻求经验教训,进则为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提出指导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地,斯氏运用其信息经济学范式这一有力理论分析工具,深入系统地去洞察和挖掘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然后将其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转型经济理论,其转型理论对我国转型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世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在苏东剧变以后,以约翰·罗默、戴维·施韦卡特等为代表的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些左翼学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他们在论证中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社会主义可以在西方实行的例证,存在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等同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新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要把握好这一内容在课程中的有效教学却是需要广大"两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本文正好是作者为此所做的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后期的改革理论指导是以前期的改革理论指导为铺垫和基础的.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市场经济)为辅,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出发点,它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中一次重大的突破.随着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缺口越来越扩大,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要理解"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键是在认识上实现"两个分开"、"一个结合",即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分开,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分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围绕这一主题,从分析传统错误观念的成因入手,讲解"两个分开"、"一个结合"逻辑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失误,这两次失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陷入危机.这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体制性危机.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危机集中地暴露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病,也促使人们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深入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社会主义体制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为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需要价值规律".首先,界定了作为理论分析前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属的经济规律类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内涵;其次,阐述了"需要价值"新范畴的社会性质,并对它的内涵和地位作了论证,认为这一范畴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新价值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最后,从多角度阐述了"需要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运动规律是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周旭皎 《文教资料》2009,(25):119-12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叉"是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这对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拥护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岩 《教学与研究》2008,18(2):80-84
"村社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反映了消灭农奴制,在村社公有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步要求,体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为把西欧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村社社会主义"思想是民粹派理论的核心,对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事业.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并引导我们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思想入手,对"八荣八耻"逐一进行溯源,从这一层面来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切入,比较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改革实践和理论发展这两方面的异同,于对比中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这一思想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回顾了英国、原苏联和我国学者对1945-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评价和论述,指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指导思想,经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国庆30周年讲话全面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纲领和提出开创"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再到<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这条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路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实践中不断作出新概括,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认识越来越具体、丰富、系统,到十二大开幕,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对这一科学命题提出的历史过程作出评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