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元69年前燕赵之地在域内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农业发展水平低、无业人口相对较多的经济特点。以不事农商、重末技、尚侠为奸、文雅乏陈为主要内容的早期燕赵风俗正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河南徙夺淮后,淮河中下游的水患灾害频发,特别是明清以来,苏北大受其害。康熙年间,黄河河患尤为严重,常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淮安府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官府及淮安府民间人士都采取系列措施缓解水患。现今学术上关于康熙时期淮安府的水患及其灾后社会应对的研究较少,大多限于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清代荒政。(1)本文主要对康熙时期淮安府水患概况、危害,官府和民间的救灾措施等进行探究,以突显这一救灾工作的时代性特征,加深对清朝初期社会的了解,也为当代防治水患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内的水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由此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统治时期黄河利津段水患频繁发生,光绪九年至光绪三十年(1883年-1904年)利津黄河段有12年发生决口,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为减轻黄河水患带来的灾难,清政府设置营汛制,加强对黄河河务的管理;还采取了迁民避水和减免赈灾的措施;与此同时,修筑河堤、修防险工,并整治利用河滩。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今天利津东部的区划格局,影响着利津的民风民俗。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弊端和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带来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典型旱作区。历史上的毁林垦荒,破坏了自然生态,地表植被稀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水患的主要根源.目前,党和国家加大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治理黄土高原。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珠江在《关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中建议:在黄土高原实施“以沟坝地  相似文献   

8.
汉代黄河屡次决口兖州附近河段,除了与当地土质疏松、河道复杂有关外,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决策者、河道治理的指挥者、治河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以及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满足并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治理好黄河水患,使黄河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9.
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经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前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农业、家畜饲养、渔猎、手工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证明,中原地区在农业、家富饲养和纺织、青铜铸造技术方面领先于海岱地区,海岱地区在渔猎、陶器制作、玉石器制作和骨器制作技术方面发达于中原地区;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两地区都相继出现金属工具、城堡等文明要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凭借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青铜铸造业及优越的地域条件,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建立了奴隶制国家,促使经济飞速发展,从而使中原地区成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全国经济中心;而海岱地区作为夏、商方国和西周诸侯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0.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据张煦侯先生编撰的《王家营志》和《淮阴风土记》记载,王家营处在泗水入淮处,是南来北往商旅必经的要道,也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漕运枢纽。王家营因水而兴,优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当地勤劳质朴的民风,自食其力使农业、商业呈现繁荣景象,但也渐显奢侈之风。因靠水而生,王家营亦受水患侵扰,百姓屡遭迁徙之苦,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便尤为重要,因此这一地区人们更重"义"字,多体现为热心的助人精神。随着黄河水患的严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淮、运在此交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既是明清国家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河夺淮,苏北沦为“黄泛区”、“洪水走廓”。频仍的水灾摧毁了苏北农业经济,使生存环境恶化,这是导致苏北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民国政府从不同认识层面治理苏北水患,但时代及自身的局限使之无法进行根治。建国50年,苏北水患得到前所未有有效治理,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  相似文献   

14.
清嘉道年间,河南黄河淤积非常严重,决溢漫流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的影响,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后者对河南黄河水患的频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主导性作用.考察这一时期河南黄河水惠的社会成因,为我们拓展黄河史及嘉道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男女百万开汴河,引黄入淮,促进了当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历经隋唐五代之后,却给黄淮平原广大地区带来了历史性的灾难——黄河水患。地处汴河中游的商丘地区,自然不  相似文献   

16.
河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天津市河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河北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做了具体部署,列入河北区20项民心工程,并在每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当年现代化标准建设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安排。河北区教育局在认真总结前两轮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情校情,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督导评估推动建设发展。我区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共35所,现代化标准建设评估项次共计72个,督导评估结果均为良好及以上等第,其中优秀率占比达到66.7%,极大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柳林县孟门古镇在远古时期曾是高原悬湖,是大禹治水的黄河第一门户,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是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县立郡近700年,扼水旱交通之枢纽,经济发达,缫丝造纸业千年不衰,其千年古刹南山寺是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由于水患反复侵蚀,河床逐年东移,曾辉煌千年的昔日古城已倾覆于滔滔黄河之中,所以孟门是研究晋西历史,乃至晋陕黄河峡谷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柳林县孟门古镇在远古时期曾是高原悬湖,是大禹治水的黄河第一门户,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是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县立郡近700年,扼水旱交通之枢纽,经济发达,缫丝造纸业千年不衰,其千年古刹南山寺是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由于水患反复侵蚀,河床逐年东移,曾辉煌千年的昔日古城已倾覆于滔滔黄河之中,所以孟门是研究晋西历史,乃至晋陕黄河峡谷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农业状况 ,史学界的总体评价是中世纪式的黑暗 ,事实并非如此 ,这可从当时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看出。北洋政府农商部于 1914年 4月 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 8条 ,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 ,得依本条例呈请奖励及详细的奖励办法 ;同年 11月 3日 ,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 ,以预防水患 ,保养水源 ,防风蔽沙 ;1915年 6月 30日 ,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 ,对造林在 2 0 0亩至 30 0 0亩以上者 ,分五级给予四等至特等的荣誉奖励 ,…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去年以来,河北区中、小学师生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遵照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大搞开门办学,努力使教育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