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德育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自我感悟或在教师引导下领悟,逐步内化生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道德与品质,是学科教育中所能企及的德育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但又不刻意而为.学科道德教育的应然诉求可归结为积极求实的生活处事、刻苦不懈的人格品质和民族使命的理想情怀这三个层面.但是学科德育的有效践行还面临若干实然困境,主要包括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和教师的学科育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两个方面.为此,可从优化学科课程评价以凸显学科道德教育的价值,完善教师教育机制以提升教师学科育德素养,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来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融合等三个路径入手,更好地在学科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育德能力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能力。育德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培育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具有全员性、关系性和价值性。育德能力以教师的道德和人格为前提,以育德活动的组织引导为核心,以教师的道德行动为关键。教师教育和培训要把育德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增强教师育德的自觉意识,开设相关德育课程,重视德育活动及其反思,建立和完善育德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推进育德能力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其他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广义德育队伍的一分子,这支德育队伍的现实问题令人忧虑。许多家长欠缺人与教育素养,大大限制了其对孩子育德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专职德育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学科教师育德意识薄弱,育德技能偏低;其他社会成员中自觉履行育德之职责的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我国化学学科德育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研究。基于化学学科德育的概念、范畴、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等维度梳理理论研究成果,从教学课例、策略和评价等维度梳理实践研究成果。已有研究启示我们,未来化学学科德育研究应打开黑箱,深度探索道德教育发展机制;关注纲领,仔细研读初高中新课程标准;跨界融合,探索各学科协同育德路径以及攻坚克难,开展学科德育评价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科育德是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科教师不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做好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教师有必要以道德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  相似文献   

6.
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追求,学科教学是育德的有效途径,学科育德的特征是隐性育德。学科教学的现实样态主要体现在育德缺位、课堂育德、育德随意化、育德运动化。要充分发挥学科育德价值,提高学科育德效果,必须增强学科教师育德观念及育德专业化水平,发挥多学科育德合力,定期开展学科育德教研,在课前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后实践中都要凸显育德价值,借助健全的学科育德支持及评价机制,让育德真正走进学科教学日常生活,以学科教师务实而富有实效的“常态化”工作,促进学生道德提升、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7.
顾梦伟 《科学教育》2006,12(2):54-55
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理科教师,不是文科的,德育教育与我无关;又是任课教师,不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更与我无关。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专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略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成长。这次,在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以《计算机安全、隐私和道德规范》为内容进行了公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点评等环节,通过发掘教材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教师的点评,不仅对学生展开了德育教育,而且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育德能力。1发掘和利用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计算机安全…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吃透教材,挖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是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科育人的关键.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发展教师的育德能力,激发教师的育人自觉,决定着学科德育实施的高度、深度乃至其有效性.为此,从区域层面,我们聚焦文化建设、名师引领、机制保障,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使学科教学回归其育人本质.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德育处于悬空难以落地的尴尬境地,教育的功利性弱化了德育的价值,社会的现实性削弱了德育的说服力。中学语文学科育德也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教师多重视学科知识的落实和学科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科的育德功能。学科育德是凝视内心中利己、自我本位、自我中心的"我",从而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最后完成变化成为有意义和有价值追求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维度是多元的,这里主要从学科教师的视野分析两个维度:个人修养与德育的学科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1月19日.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举办了"探索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通过学科实施德育。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进行了四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课程展示,中小学分别以同样主题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与学方式,找准学科育德的转化点,开展特色学科学习习惯.在多元文化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谐"等元素。第二阶段,m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室副主任王颖主持会议探讨活动;芳草地同际学校富力分校副校长郭艳秋做了题为《探索九年一贯学科育德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及教研方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百业教当先,五育德为首。"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这是学校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学科——语文,应始终伴随道德教育,以德为先。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符合道德规范的用语,并充分利用教材,以本为本,贯穿德育精神,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化道德教育。德育应为流淌于教学中的血液,带动语文教学的运行;德育应为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使语文之厦傲然挺立。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师德是教师在从业中必须具备的德育素质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的德育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定因素.激励和引导教师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建立健全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语文德育的学科个性——提高语文德育实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一是显形德育,即以育德为主要目的,有计划有系统专门开设的德育课程、开展的德育活动;一是隐形德育,即在非专门性德育课程和活动中随机释放的育德效应。学校德育的效率如何,关键就在两者能否同步运行,相互配合。在隐形德育中,语文学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学占中小学教学总课时三分之一左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蕴含着极丰厚、极感人、极宽泛的育德因素。这三方面优势都是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语文德育的个性,以提高语文德育的实效。一…  相似文献   

16.
李屹 《江苏教育》2023,(30):7-10
“学科德育”是对中小学“德育学科”育德的“超越”,是对所有学科教师提出的育人要求。从操作层面而言,学科德育实质是教师基于学科特质,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价值体认,和学生一起过有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育人要素的有机融合。新的历史时代,学科德育如何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成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理应肩负起探索学科德育的新使命,在学科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汤蕾 《现代教学》2013,(7):123-124
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把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有效地实现学科育人功能。但是,学科德育活动是复杂的,虽然它在内容上蕴涵于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在操作上却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因此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制约性等基本特点。鉴于以上学科德育活动的特点,学校必须增强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落实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以保证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实现德育的重要手段;德育是以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辨别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德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并在实践中坚定履行道德义务,使之转化为自身的品德。德育在诸类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统领着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何松 《上海教育》2011,(19):60-6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教学越来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明确提出,要"强化全员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全过程育德。  相似文献   

20.
贾彦琪  汪明 《现代教学》2015,(Z2):55-60
学科德育是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德育方式,与专门德育课程不同,具有"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属性,且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和德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区别于专门德育课程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为学科德育弥补专门德育知识化、灌输化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学科德育面临着自我迷失的危险,或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职能,或与专门德育趋向一致,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