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景观作为一种“可视”之物,在讲述物本身故事的同时,映射整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史。文章结合人类学对物、景观和记忆的研究,对云南建水朝阳楼进行系统分析,超越原有的都市人类学或者建筑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来看城市,认为城市不再是简单地充当一种“区域”“载体”或者是“建筑群”笼罩下的一个异于“乡村社会”的空间,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对城市的研究应该超越已有的范围,延伸到对城市的景观、记忆、日常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记忆作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历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织金古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本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关联视角下古城非遗活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文化记忆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作为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一种客观映射,塑造地方认同与依恋;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回忆地方”的集体和个人行为,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地方感增强延续古城文化记忆发展的情感力量,深刻影响着古城的文化空间构建,赋予古城新的地方意义。文化记忆、空间实践、地方感共同构成历史城镇非遗活化的多维动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以遗产廊道的方式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视觉建构的意义,讨论如何在一个涉及巨大的文化、历史跨度和地理、空间跨度的广大区域中恢复和保存历史的记忆,又如何使这些记忆在景观环境中作为景观意象呈现于世人,选择何种方式呈现。认为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在古代欧亚大陆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曾创造并保有独具特色的灿烂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影像人类学的观点,用视觉档案馆等特殊方式呈现这样一种复杂的文本遗存;需要建构一种大尺度的文化景观,承担起对地域历史文脉的吸收与整合,成为此地域区别和联系更大范围之文化与历史的坐标。  相似文献   

4.
“村改居”社区作为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过渡的特殊样态,因其“亦城亦乡”的独特性而为学界所广泛关注。在“村改居”社区这一过渡型社会形态中,受文化延续性、稳定性的影响,社区意义空间、交往空间、权力空间的重构远滞后于生存空间(物质空间)样态的变化。从空间变革的视角审视“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现状,可以发现社区居民面临着文化记忆断裂、文化归属感消解、社区情结转化艰涩、主体意识薄弱等多重瓶颈。有鉴于此,基于物质空间、意义空间、交往空间和权力空间之界分,重塑公共景观这一空间之“基”、深挖符号资源、完善社会关系网络、推行网格化管理等则是纾解“村改居”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困境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所伴随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而人类学将书写民族志作为阐述他者文化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人类学诞生初期摇椅上的研究,到用所研究民族的语言书写,再到关注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书写模式,这一学科经历了一个对异文化描述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客家族谱中常体现文化认同、制定规约、办学育人、营造朴厚民风等内容。这使客家人在国家意识影响下,遵从地方权力,并以一系列的规约和奖惩办法体现客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获得法人类学意义上的民间自治。  相似文献   

7.
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地方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权力的规定,规定谁可以拥有课程权力,拥有多少课程权力。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地方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地方课程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鞍山市废弃钢铁厂景观重建为列,结合于我国工业废弃地的发展现状,以"锈色记忆,绿色脉搏"为设计主题,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重建进行剖析,诠释了废弃地重建的重要性和方法,定义了景观更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归纳了工业废弃地中自然景观和工业景观的重建设计手法及历史文脉的保留和继承的必要性,对工业景观、生态景观的景观重建或更新和工业文明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承传了"五四"文学的启蒙传统,沿用了特定空间意象——"铁屋子",它具有突出等级秩序的权力建制、封闭又狭小的表现形态和凝滞又孤立的存在方式等典型特征。大致存在三种模式的空间架构:一是以当代中国历史为框架和民族集体记忆为基础的宏大空间,二是以个人经历或记忆为基础的写实性的空间设置,三是超越了现实社会的超验性空间设置。空间意象的分化源于启蒙叙事意义结构的松动,也受制于启蒙叙事中不同情节模式。空间意象的营构折射了新时期启蒙叙事的时代印记、意义限度和书写困惑。  相似文献   

10.
以历史地理学和象征人类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讨论了历史地理学、象征人类学与地方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历史文化景观——建筑景观地方感特征:时空二维、以人为本、群体认同、多重关联、历史传承的结论。梳理中国现存唯一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建筑景观——西安钟楼形成演变过程及特征,通过对220名受访者发布问卷调查后,利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对受访者对西安钟楼的地方感进行结果探讨,提出历史文化景观——建筑景观西安钟楼的地方感特征构建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研究已是学界显学,本次研讨会则旨在从国家建构的维度,考察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着力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等方向展开跨领域对话,试图透过迥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历史过程。与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何处是“地方”、谁之“地方”、何种“中国”、何以“中国”等议题。首先,“地方”的意涵和所指是多样化的,不仅指行政区域,也指地理和文化空间,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其次,参与并建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主体是多元的,故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制度文化、地方的宗教专家和社团组织,以及中国边缘和外部世界所想象的“中国”也是多元的。最后,与会学者从地方与国家关系、种族/民族、赋役制度、礼仪宗教、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等多重视角,热烈地讨论了多样化“地方”背后的同一性,以及中国何时、如何成为民族国家等问题。这些多元性非但不会妨碍我们理解“中国”,而且是理解的前提和开端。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需要不断反思,反思自我和他者的距离,反思学科本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大众传播、文化变迁在一个人口较少民族中如何带动整个社会变迁?地方知识在这样的变迁中如何应对?甚至于地方知识何去何从?在这样的思索中需要重新定位地方知识的价值,地方知识面对现代社会变迁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认识到地方知识自身存续的价值,它一定会随着社会变迁展示出新的面孔.从这个意义来说地方知识必须变迁!很多情况下,学校教育阻断了地方知识自我选择和自我更新的链条,大众传播的主导声音掩盖了地方知识自身存在的真实价值,社区固有的地方知识在文化变迁的浪潮中随着社会变迁的历程渐行渐远,这些就是本文简评的两部关于裕固族的民族志展示给我们的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在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傩戏,被当地人称之为"跳菩萨"。文章以沙包乡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跳菩萨"傩戏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分析这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来促进当地以更好的方式注重和传承这种文化,在传承此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营销学等理论为基础,并以大理鹤庆白族新华村民间艺人寸发标为案例,探讨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别是在民族旅游开发语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如何学会"营销"自己的文化,并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转换当中,赋予了"商品化"一词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村落是一个多元空间的复合载体,是展示村风民俗文化的舞台,底蕴文化内涵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祭祀音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音乐的存在,同样受当地村落文化的影响,祭祀中祭品的供奉、音乐的传递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本土村落文化。从人类学视野解读村落中的祭祀音乐,分析音乐存在的文化场域和演唱空间背景,从而探讨地域文化下的音乐特征,利于村落文化的展演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乡土美术的课堂教学中重构文化生态空间对于当下的美术教育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方面,它拓展了文化生态空间理论的应用范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它从文化生态学角度为乡土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视角的认知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主要在人类学领域首先开展,其认知人类学分支成果较为显著,并在理念和方法上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中的"文化革命"。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及本土心理学分别针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文化色盲、文化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等局限,对文化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目前人类学和心理学进一步互动,关注情境认知,因此今后应继续借鉴人类学文化研究的长处。  相似文献   

18.
苏醒  杨慧  梁虎 《昆明大学学报》2010,2(2):20-25,92
文章以旅游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为基础,并以大理白族古村诺邓为案例,展现了传统社会中历史记忆的性别差异性,以及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女性历史记忆的变迁情况。通过呈现这种变迁的事实,强调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以及地方性知识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强调旅游开发对社会深层文化内涵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很好的把握这种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与社区历史文化脉络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关注发展问题,但他们并不是单纯地从经济角度来思考发展问题的,而是从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冲突、生产关系的重构等来思考各国的发展的。由于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资本主义体系中产生了多层次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因而资本主义体系内的阶级冲突就不可避免,在此基础上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构,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但是,这样一个不平衡发展的体系却创造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性基础,它为更高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舞蹈的"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本民族的文化、祭祀仪式、风土人情、节庆风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涵着民族的审美,它是民族审美的物化,更是生命力量和内在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