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吕思勉(1884-195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吕思勉一边诲人不倦,一边潜心研究,著作等身。在他的学术著作中,相当一部分为教科书。其中,《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以下简称为《本国史》)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吕思勉撰写的第一部高中使用的中国通史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春雷,影响遍及我国整个思想界。作为新文化运动在历史教学界丰硕成果的,是出现了一批用白话文写的历史课本。其中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这些著作中的第一部。吕思勉在该书序例中说:“本书全用白话”为的是“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史家群体中,吕思勉(1884—1957)以编著大量历史教科书闻名,他的《白话本国史》(1923年)、《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24年)、《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4年)、《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7年)、《中国通史》(1940年、1944年)等,对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影响深远。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国史教科书,时人普遍认为乏善可陈,不能令人满意,而吕氏所编各种教科书算是适用些,但当时历史教育界批评吕氏教科书之声仍不绝于耳。且不说《白话本国史》因"贬岳称秦"遭受舆论界的广泛抨击,其他教科书亦多负面评论。如《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曾被江西省会中等学校教师列为完全不满意者,(1)《复兴高中本国史》则有熊梦飞、张一纯、姜季辛、周谷城等批评。(2)遗憾的是,《吕思勉全集》以及《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皆未披露吕氏对批评者的回应文字。1927年陈恭禄曾在《时事新报》副刊"书报春秋"发表《挂帐式的本国史课本》,评论吕氏《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稍后吕氏作《答陈君恭禄》一文,回应前者的批评。这是目前仅见吕氏公开回复批评者的文字,吕氏全集未收录,吕氏年谱长编也未记载。鉴于吕氏此篇佚文的特殊价值,现连同陈氏书评一并整理再刊,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吕氏的编史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吕思勉通史撰述中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思勉是20世纪通史撰述的名家,其先后著《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就吕思勉这两部通史中对社会学的接受和运用,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7.
吕思勉第一个对中国宗族制度进行了通贯的研究,并对先秦至隋唐五代的宗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吕思勉对宗族史的研究突破前人研究的视角,把宗族放在社会整体背景之下进行宏观把握,其研究又建立在其深厚的国学功力及对史料谙熟的基础上,其对宗族史的分期研究及其宗族史宏观分析构架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宗族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浅论吕思勉的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思勉是现代史学大师,他被严耕望誉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但在大陆一直被忽视。本文从他的史料观、史学功能论、著史倚重札记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粗略地加以介绍,希望有更多的学人关注研究吕思勉先生。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仍按要求做审时度势的修订,以保证史书的再版续印。吕思勉则不愿随波逐流地改书,尤其不愿按某种现实的需求来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又不能不顾及社会舆情和商务印书馆的处境。《白话本国史》的二次修改,最终都由商务编辑代笔,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案例,《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印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老问题:当史学研究的求真与现实社会的致用发生矛盾冲突时,史学家是放弃求真以迎合社会舆情?还是相反?社会的相关方面是希望史学家掩饰真相以保证与现实舆情的一致,还是相反?这个难题,似乎至今还未找到两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经屠寄引荐,吕思勉得以结识朝鲜学者金泽荣。虽然二人晤面不多,但吕氏治史深受金泽荣《韩国历代小史》的影响,表现在治史观念上,摆脱传统史学不重视异族、异国史的桎梏,开风气地提倡治中国史需参稽朝鲜文献,甚至认为各国历史皆可参稽互证。本此观念,他利用《韩国历代小史》记载,考证东北民族的居地、迁徙、族源等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推进了东北史研究。在此基础上,吕氏进而构建起他的东北民族源流体系,有力地驳斥了"满蒙非中国论",为其学生卞宗孟继承,影响及于今日。总之,金泽荣在吕思勉开拓我国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如何借鉴国外史学成果,进而推动我国史学研究,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方研究已是学界显学,本次研讨会则旨在从国家建构的维度,考察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着力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史、政治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等方向展开跨领域对话,试图透过迥异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共同探讨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历史过程。与会学者主要探讨了何处是“地方”、谁之“地方”、何种“中国”、何以“中国”等议题。首先,“地方”的意涵和所指是多样化的,不仅指行政区域,也指地理和文化空间,是从乡村、县、省到南方、北方、东北、西北等地域的动态概念。其次,参与并建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历史主体是多元的,故国家的知识精英和制度文化、地方的宗教专家和社团组织,以及中国边缘和外部世界所想象的“中国”也是多元的。最后,与会学者从地方与国家关系、种族/民族、赋役制度、礼仪宗教、战争、工业资本主义等多重视角,热烈地讨论了多样化“地方”背后的同一性,以及中国何时、如何成为民族国家等问题。这些多元性非但不会妨碍我们理解“中国”,而且是理解的前提和开端。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界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头30年为引进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译介杜威著作和评介杜威教育思想,此时期的代表性研究者是胡适;1930年至1949年是深入研究期,此时期的研究颇有"百家争鸣"气象,有吴俊升的自由主义进路的研究、梁漱溟的创造进化论视角的研究,也有林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等;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分化为两支,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意识形态化批判,真正的学术研究几乎停滞,香港、台湾的研究则进入繁荣期,吴俊升成为此时期中国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集大成者;1980年后中国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重新评价,标志着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大陆开始复苏。从研究的思想类型看,百年研究历程是一个从实验主义到绝对主义,再重回实验主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蜚声文坛,广受追捧。文中批评人们不把满族看做中华的一个民族,不把清朝看做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文章歌颂清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较好的皇帝和最好的皇帝;盛赞避暑山庄是清朝的长城和吉宅;认为清朝是败在热河雄风的丧失。凡此种种,似可标新立异,其实似是而非,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5.
国际援助是20世纪国家间外交活动的一项创造,也是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手段。随着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增加,一个集投资、援助和贸易为一体的国际援助中国模式也在被创造。中国公司在刚果金的相关项目昭示了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成长"背景下的新模式,其最大的突破与进步是市场援助模式出现,这种援助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将企业投资与海外援助捆绑,打破了国家援助模式脱离市场的怪圈,并能够将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该模式与传统的西方国际援助模式在理念和操作上均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灾荒史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到灾荒研究,就不能不说到邓拓的《中国救荒史》。《中国救荒史》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和救荒的学术著作。书中引述的史料丰富厚实,论述条理清晰,系统完整地展示了我国历代灾荒发生的实际情况和救治举措。这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在学术上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确立了作为一个学科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加繁荣,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一门显学。本文对1990—2004年学术界在人口、风俗习尚、日常生活、妇女、赈灾五个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给予了概要评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学术产品,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意义上的独特学术命题。在现有研究历史中,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现代化研究都出现了一些试图从话语、意识角度对该领域进行分析的萌芽,还尚未有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该种诠释的尝试。福柯意义上的话语研究以及卢克曼等人的知识社会学的融合,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诠释而言,是一种可能的路径。在此框架下,可以提出一个包括定位、立场、内容以及方法的可能的教育现代化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哈兰德的《西方文论简史》(又译《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是一部在当下西方文论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作为该书的中文译者,本文作者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结构思想出发,对当下文学理论的状况尤其是中国文学理论史的书写“结论”与“结构”问题进行了学理性的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