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美国"两报一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亚洲版)以及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涉华报道的阅读分析可以发现,与往年相比,以这些报刊为主的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了《纽约时报网》和《读卖新闻网》2006年4月18日-2006年5月17日(以北京时间为准)的涉华报道,采用内容分析法,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两者涉华报道的消息来源没有掌握在其他来源手中,而是紧紧把持在记者和报社手中。  相似文献   

4.
杨涵 《今传媒》2016,(2):84-86
2014年新疆地区多发暴力恐怖事件,几起事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本文以《纽约时报》2014年涉疆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的基本数据、新闻引语的使用、议题分布以及以暴恐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分析等展开研究,总结出《纽约时报》涉疆报道的特点.新疆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密切关注,因此,我国在处理新疆问题时,应探寻西方媒体涉疆报道的特点,提前预案,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重视,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构塑之间关系紧密。基于此,本文选取《国家报》《世界报》和《ABC报》这三份在西班牙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期间的涉华报道为主要考察点,解读中国在西班牙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分析西班牙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纽约时报》主要是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第三国政府"或"美国/第三国专家学者"的消息源数量展现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体现得较为明显,来自中国方面的消息源数量明显地被"削弱"。《纽约时报》在对中国政治问题进行呈现时,总摆出一副"旁观者清"的姿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指点、评判或者警醒。本文研究对象为《纽约时报》涉华政治类报道,试图从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对这个并不新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归纳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政治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倾向性、具体新闻框架以及所持态度。  相似文献   

7.
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 ,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 ,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鉴于此 ,本文作者跟踪分析了近期美、俄、日、德权威报纸的涉华报道。其共同点是 ,四国的涉华报道均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来报道和评价中国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不同的是 ,各国报道又明显地带有各自的特点或倾向性———美国的冷战思维 ,日本的防范心理 ,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傲慢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奥巴马第一次访华期间涉华经济报道为样本,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塑造了怎样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9.
了解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或者另一个国家的某一地区的报道,对了解其国家形象和改进对外传播有一定借鉴意义,韩国媒体如何报道西藏,对了解其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有一定帮助。本文选取《朝鲜日报》2005年—2014年的所有涉藏报道,予以分析,了解韩国对西藏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在北京于2014年11月5日到11日顺利开展,本文对北京APEC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日文原版朝刊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试图以日本原版报纸为镜,映射出一个APEC背景下日本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便透视出重大事件背景下日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力求能为处理中日关系和对日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外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中,网络信息和言论(尤其微博信息和言论)的引用率不断上升。关于这一点,笔者在《2010年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特征分析》一文中已经指出。(近期看到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茜倩同学的硕士论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网络信息源使用情况探析》,对这一现象做了更加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 ,在美国社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周刊 2 0 0 0年的 3 5篇涉华报道 ,并与以往的涉华报道和该杂志对其他国家如日本和俄罗斯的报道进行比较 ,试图找到该杂志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的议题设置、报道用词与技巧 ,及其最近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媒体及其涉华报道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波 《东南传播》2010,(6):81-83
中印作为亚洲陆地邻国,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对彼此的政治生态所带来的经济、军事、外交影响都非常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从2008年到2010年"两会"期间涉华报道的实证分析,从报道主题、态度倾向、消息来源、报道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其涉华报道关注重点,管窥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现状。研究发现,《印度时报》涉华报道以平衡报道和负面报道居多,我国对周边邻国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16.
郭可 《新闻大学》2013,(6):16-33
本论文研究了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三份报纸中国际报道的涉华舆情,来探讨研究涉华国际舆情近20年来的发展特点、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西方三报的涉华国际舆情尽管还保留其固有的成见,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有关联,而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社会发展也有关联.本报告还发现:(1)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态度在总体上以中性态度为主,尤其是《纽约时报》这种趋势分布很明显.中性主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台湾、灾难、经济、娱乐体育等.西方三报对海外华人、利益集团、其他外国组织、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和海外中国企业等也基本持中性态度.(2)西方三报对民主人权主题以及不同政见者、党员、提及“六四”事件等意识形态有关的报道时,其倾向性态度总是很负面的.这说明西方三报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固化成见是较难改变的,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用在中国国内的外国人为消息源的报道态度最为负面;同时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提的报道中,特别是美日德俄的报道中,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30%.  相似文献   

17.
余婷  徐宇辰 《新闻世界》2013,(12):133-136
现代社会媒介网络高度密集,新媒体快速发展,公众政治参与度提高,这些都对新一届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分析归纳了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客观性策略",试以另一种方式解读美国媒体对涉华议题的报道特点,这既是检验中国对外传播效果的一种方式,也为新一届领导人形象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宁 《新闻记者》2007,(11):58-60
海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模式①一直是新闻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之一,它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与依据。本文选取美国东部、西部和中部较有影响力的四家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为样本,以今年1月1日至5月31日为抽  相似文献   

19.
关于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文本形式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2009年《纽约时报》中的62篇涉华国际关系类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利用甘姆森与雷恩(Gamson&Ryan)的"诠释包裹"分析取向归纳出了针对不同国际关系事件的六类"政治类"涉华报道的新闻框架,并由此总结出了"迅速崛起"、"引发忧虑"、"利益独大"、"专横独断"等四类中国政治形象。虽然《纽约时报》中的负面的中国政治形象远远多于正面的中国政治形象,但是对此过分情绪化的批判并无益处,最终我们需要认识到:新闻框架本无对错之分,理性对待才是根本,为我所用才是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